第七篇(下)尽心章句下

第十四章
【原文】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1.,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②,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人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日德之贼也。孔子日:“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4.。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注释】
①党:乡里。狂简:朱熹《论语集注》云:“志大而略于事也。"②嘐嘐:赵歧释为:“志大言大者。”③踽踽凉凉:朱熹《集注》云:“踽踽,独行不进之貌。凉凉,薄也,不见亲厚于人也。"④反经:反同“返”,“经”意指正道。朱熹《集注云:“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
【译文】
万章问:“孔子在陈国时说:'何不归去啊!我乡里的后辈狂放而疏略,进取却未改旧貌。”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想到鲁国的狂士呢?”
孟子说:“孔子曾说:“不能和中庸者结交,就只有和狂放者和狷介者结交了。狂放的人勇于进取,狷介的人有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和中庸者结交吗?不一定能得到,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万章问:“请问怎样的才能称为狂放?”
孟子说:“象琴张、曾皙,牧皮那样的,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
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狂放呢?”
孟子说:“他们立志高远,常称古人如何如何,考察其行为却又不能吻合。狂者不可得,便希望与洁身自爱的人结交,这是狷介者,又次一等。孔子说:“从我门前经过而不进来,我不以为憾的只有乡原。乡原是德行的损害者。”
万章说:“什么样的人可称之乡原呢?”
孟子说:“他们说为什么这样言高志大呢?言语不顾及行为,行为不顾及言语,言必称古人如何如何。行事为什么总是落落寡合?生于此世,就迎合此世,与人为善就可以了。低贱地去献媚世人,这就是乡原。”
万章说:“一乡之中都称其是个好人,无论到哪里都是一个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德行的损害者,这又是为什么?”
孟子说:“指责他举不出缺点,讥刺他找不到由头,与流俗混同,迎合浊世为人好象忠诚守信,行事好象方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自认为正确,而不能深入地了解尧舜之道,所以说是德行的损害者。孔子说:“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憎恶杂草,怕它混淆了禾苗;憎恶佞人,怕他混淆了正义;僧恶强辨,怕它混淆了信直;憎恶郑声,怕它混淆了雅乐;憎恶紫色,怕它混淆了红色;憎恶乡原,怕他混淆了德行。”君子只是返回正道罢了。途径正确则百姓振兴,百姓振兴就没有邪恶了。”
郭社会又名郭克会,笔名森燚,山东省汶上县人。只上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课程全是自学的,并通过自学考试获山东大学毕业证书。曾干过律师,通过行政诉讼分别撤销过济宁市政府砍树有奖的文件,山东省政府收费不当的文件。中华全国诗词学会会员,央视礼宾书特聘签约诗人,中国百年华语诗歌百位奠基人之一,世界圣火艺术妍究院理事,世界汉语文化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曾获2018年首届诗歌大赛一等奖《当代百家经典》全国征稿大赛荣获十佳诗人第三名,世界华语文学精英争霸赛杰出诗人奖等大奖。作品分别在《中华诗词大辞典》等多部大型书籍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