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我去茂林镇,我曾在茂林中学教过的学生陪同我去了距离镇北6公里外的茂林中学学农基地。那片土地上高挺的樟子松,一抱多粗的穿天杨吸引了我的目光。据学生说,有的林带已成片伐过,有的树又长成了栋梁材。我看着那新栽的小树也有的长成了椽子粗了。乔木壮硕的树冠没有遮住全部的阳光,透过干枝间的空隙,阳光斑斑点点、片片缕缕洒落下来。这些散碎的光照,打在灌木和草本植物身上,让它们同样葳蕤。鸟儿自由飞翔着,它们在树上筑巢,在枝头梳理羽毛或争鸣宛转,来回飞在林叶间,或是到附近的田地里觅食,用好听的声音把明媚的阳光唤进青纱帐和树林中。此地此景,让我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让我好生尊重和敬畏。这里就是学校仍旧保留下来的农业试验田和林地。望着这茫茫的田野,望着这片片的白杨林,我感慨万千,老校长、老领导白尚今的身影仿佛走到了我眼前。
1977年1月,我从双山中心校负责人的岗位上被县委组织部下文件调到茂林中学任副校长。县教育局人事科长把我送到茂林中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白尚今和班子成员热情接待我。第二天与全体教师见面后,白校长与班子成员一行人就带我来到了学农基地的北农园。七十年代,教育正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方面是搞勤工俭学,一方面开展学“朝农”活动。上级指示学校,农村中学就要面向广大农村,根据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白尚今校长当时在县委办公室任领导职务,在县里是很有身份的。他到当时含有高中部的中学担纲,可见县委对当时教育的重视。
当年,白尚今也没有为自己的仕途着想,也没有想什么个人利益的得失。他说:“我不是来镀金的,也不是打算再谋官,而是按照县委的要求,来抓农村教育改革,与大家一起为教育发展作些贡献丶做点实事的。有人说是降职使用,我没这么看,我不会辜负组织的信任和茂林人的厚望,要脚踏实地想事、谋事、干事,并要干实事,干成事。”他初来茂中时讲的这番话,让人看到他的脑海里有新理念、新设想,几年间也是勇于在实践着。
白校长指着西北面的荒岭坡说:“开春,我们就要大干一场,在这块荒坨子上,植树造林,扩大校农田,办好学生的校外基地,让学生多学些农业知识,多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也给下一代人留下点财富和精神。”他与我们说,搞教育改革,站位要高,多挖掘潜力,要看到发展前景,干出实事来,跳出茂中看茂中。我当时就被这位老领导的精神所感染,为学农基地的规模所震憾。
当时,摆在学校教改面前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在大办专业班中,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位置怎么摆放,没有定规,需要探索。公社党委派驻的老贫农代表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有话语权。老贫农和有的班子成员主张既然茂中是上级抓的点,就要大幅度砍掉文化课,把力量放在大力办专业班上。可是,白尚今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力排众议。他主张,在大变革的形势下,千条万条理由,我们不是朝阳农学院,不能看风向,不能随波逐流,啥时候都不能忘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个大方向不能偏。经过班子几次讨论,在白尚今的主持下,决定茂林中学初中部全部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化课教学。高中部根据形势所需,根据大学还没有招生的状况,也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为那些立志因地制宜在本村发展产业的学生开办专业课,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让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农村,在乡村找到发展的舞台。学校相继开办了农技、农机、农电、农医和木工、瓦工专业班。实践证明了,这个办学形式是极有效的。充分发挥了学校的知识优势,为培养人才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师生通过“第一渠道”的课堂教学和“第二渠道”的专业学习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另一方面使师生能够结合当地生产开展科学实验,挖掘学校知识潜力,在职业技术上体现新的科学水平并起到示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信息,先进技术。
通过这样的办学模式,当国家恢复高考时,茂林中学在全县考取大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在前列之中。在茂林中学走出去的学生,有的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有的成了处、副处或科级干部,有的被评为先进教师,更多的回乡青年有了用武之地,几年后便成为了专业大户和产业能手。如永兴村的林业大户、孟益村的地瓜大户、振兴村的养牛大户,育林村的葡萄大户,还有的办起了“村社合一”的经济实体,有的办起了“花海”生态农业观光基地、生态育种基地。这些茂林中学的毕业生成了振兴乡村的宝贝。当年我受校领导班子的委托代表茂林中学还在全国召开的勤工俭学白山现场会上作了《我们是如何开展教学丶劳动丶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经验介绍。
在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白尚今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心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他坚持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丶人格丶实干立身,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他说:“我们是中学,在加强德育、智育的同时,即使开办专业班,也不能以师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就代替了体育、美育,要强化学校的体育、美育的育人功能,在社会上也要营造促进体、音、美育发展的氛围,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与素质教育相适应。”于是,校班子在力促学校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等方面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那就是加强体音美的教育。一要坚持正确的办学和教改方向;二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三要在改革中坚持创新。全面深化了学校美育的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有效的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新格局,在当时实属不易。
白尚今一向勤俭朴素,有个奋斗劲头,以身作则,形成习惯。那时候带学生到学农基地专业课,他都骑自行车在沙土路上奔波十几华里,让教师和学生坐拖车走,那时候不给学生搞课外补课,学校尽力给学生上晚自习创造适宜的条件,用勤工俭学的收入建成两栋学生宿舍方便农村学生住校。还办食堂免费为学生提供伙食。教师晚上也来学校备课或进课堂为学生解难释疑。记得白校长晚自习时也常来关心师生的复习,与我们在一起谈论“文以载道”丶“厚德载物”,也谈当时文学丶教育界正讨论的对阿Q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谈如何不能让学生“千军万马都挤独木桥”……白校长经常亲自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帮助学生生火炉,到食堂与师生吃同样的饭菜。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看望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住院的母亲。白校长的每一件暖心的小事都早已铭记在师生的心里。
学校当年经过公社协调的十几公顷农田和林地,如今已全由永兴村和二龙堡村的农民索回耕种了。万幸中,还有经白校长带领师生开荒治坡垦种的这15公顷林地和试验田被留作了学农基地。我望着这片林带和试验田,看着身旁这几位能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些实事的、已成为乡村种植和养殖大户、发展合作经济能手和村镇企业家的学生,久久不愿离去。我们常常想念着老校长,正应验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为了纪念鲁迅有感的这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更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很高,很高。”
应秘书长放飞要求,特将王述成老师作品在都市头条发表。看看阅读量能达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