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赋
作者: 张德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立冬节气在“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日子里沐寒风、冒霜雪向我们姗姗走来。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在古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我国历经漫长的封建时代,千百年来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农耕生活。春种夏锄秋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正好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才罢秋之声,又起冬之韵。特别是独在异乡的迁客骚人,他们深知:立冬时节一过,寒冷将如约而至,冷风刺骨一阵阵袭来,“一点祥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纵目四野,一片荒凉与萧索,“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于是纷纷按捺住别离的苦楚和客居他乡的寂寞孤独,欣然命笔,把一腔迎季节更替的喜悦之情在诗行中倾诉。“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陆游),“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苏辙),“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仇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方回)。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北方,立冬这一天,家家要吃饺子;而南方这一天通常要吃火锅或红烧肉。因为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就会出现不适感,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
在“秋哥”与“冬弟”的交接中,老了蚂蚱,落了梧桐,走了燕子,眠了青蛙……剩下的就按着上帝的安排潇洒地走进梅花欢喜的漫天飞雪、冰雕玉砌的银色世界。抵御寒冷需要强健的体魄,因此立冬后户外活动加强身体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君不见夕阳映照下的公园里,伴着欢快的乐曲跃动着红男绿女,建筑精巧的凉亭里一对对情侣在喁喁私语,运动场上儿童玩滑梯、老人练太极。君不见四围的树林寻常不来的喜鹊却在那里或飞或落,叽叽喳喳,我不懂鸟语只凭臆断:喜鹊大概是受了人们昂扬向上不畏寒冷的热情的感染,为人们的举动喝彩,亦或是它们也深深地迷恋着脚下这片土地。于是我心中涌动阵阵暖流,唤起那份也曾有过的真情与热爱。四季轮回天注定,半点不由人。无论你喜不喜欢冬天,他都必须要来。既然无力胜天,那就满怀豪情的迎接上帝的安排吧。
有人说:春天是活泼的少年,天真烂漫;夏天是健壮的青年,生机无限;秋天是成熟的中年,结实而丰满;我要说:冬天是稳重的老年,深邃而悠远。
2020年11月7日
(农历立冬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