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旧的日子
梁红满/河北(一等奖)
日子,攥着攥着就没了
如一个委顿的老人,被时间敲掉了牙齿
没有感觉,没有悲喜
身后跌落的驼铃,堆积成丘
坡度,驾驭着潮汐
那么长的梦,一边旧去,一边新生
一地的脚印,串起岁月的弦音
如豆的月光,替我赶路
一日又于一日折叠在一起
二百零六块骨头,一点点磨掉
南来北往的风。一层白霜发出碎银子的
声响,依依不舍
松动,老化,它静静地坐着
恍如一个做错题的孩子,不言不辩
转身,一张24k的纸写满文字
蝉鸣一起一伏,像某种发泄的情绪
忧愁和喜悦,被圆形的树冠
当做图章,摁入大地
留守的的羊羔花,咩咩地呼唤
河水像一个失语的哑巴,默默地流
默默地流。用四季的更替来证明
它的一生是
头顶的白,夜晚的黑
日子,如此短暂

两道光聚焦的火花
——梁红满的《用旧的日子》赏析
文/王兴中(蹉跎)
诗难以下定义,只能描绘或意会或神会。不过诗有一个规律性的等式,即:诗=表达+价值。诗的表达方式有万千种,但有一套基本的遵循。如诗语除讲究精炼之外,要注重内涵丰富,外延辽阔。每一个词(意象)都有情绪的承载,隐义的潜伏,生命的律动;诗的价值有万千说,总指诗的思想与艺术境界,即意义或灵魂。比照以上诗的等式,笔者对《用旧的日子》作如下简要解读:
1.文本的表达闪烁一道人性的光环 从诗题可以看出,日子本是一个平白的口语词,由写者加一个极简的限制语,让日子具有沧桑感。再从文本内容的表达来看,几乎每一句都把日子写成了生命体(人与动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从平凡的日子里抽离出特质的元素,串联成一行行关于日子的金句。如,“日子,攥着攥着就没了/如一个委顿的老人,被时间敲掉了牙齿”,“转身,一张24k的纸写满文字”,“河水像一个失语的哑巴,默默地流”等等。写者不是简单地写“旧”,而是通过制造现场,以人化语来呈现。不是告示,而是揭示。不是明示,而是暗示。不是告知,而是探知。不是表白,而是内白。不是展现日子,而是发现日子。
2.文本的价值闪耀一道理性的光芒 真正支撑诗的主骨是文本的思想价值(生活的指导及道理或启迪)。无价值或微价值的“精彩”表达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玩弄,是文字的物理位移或堆砌,不是文字的深刻化学变化。是在一截朽木上刷油漆,是在一头花白上染青春,是在给死人化靓妆。《用旧的日子》不仅在表达上让物当生命体言说,更表现在文本价值上注入强大的内力。我在这首金奖作品的颁奖词里写道:“正如诗中所言,日子就是一河或清或浊的流水。一切的忧愁、苦难与欢欣都隐忍于胸,如哑巴一样难以言说,却心始终是澄澈的,仍在一直向前不辍跋涉。这是文本给评审团带来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只有当文本表达的人性之光与文本价值的理性之光聚焦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写出一首真诗或好诗,才能点燃一片诗的领空。《用旧的日子》已经很努力了。
曾经有人形象地说过:“猫喜欢吃鱼,可猫不会钓鱼。鱼喜欢吃蚯蚓,可鱼又不能上岸”。是的,上天赐予了我们许多诱惑,却又设置了诸多障碍,不让轻易得到。日子不易,且行且珍惜。日子并不是彩色的,只有黑白两种底色。

观潮
云籽/湖北(二等奖)
夜晚,将眼睛的小刀磨得发亮
整条长江
被轻易地划出一道口子
月光中凝噎的往事,随时要倾泻而出
我看见了漂流而过的前身:一截被辛弃疾
拍断的栏杆;无名氏提前生锈的诗句
与它们一同痉挛的,还有越陷越深的
大江东去;无法驾长舟的人,聚集
形成新的江岸
一场盛大的祭祀,但唯独缺乏
可以再信仰的神祇。凉风掏空的祭礼
规律性地起伏
只有真正的江潮在一张床上静止
窗外无数个时辰,他们与我
都在奔流而下

王建新简评:这是一首短诗,仅仅十五行,却小中见大,蕴含不寻常的意境。从这次《湖北诗歌》大赛中编辑和读者投票统计看,大家还是喜欢精而短、寓意深刻的诗作,而对一些散文化的长诗、故弄玄虚而情感苍白的巨作敬而远之,这也反映了读者与当今快节奏生活的相适应吧。什么是一首好诗?其实评论家说了往往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最终裁定的只有时间。这首诗的作者据说是一位诗坛新秀,也不是什么名家,但是若干年以后读起这首诗我觉得仍然会有它极强的生命力和存在感。这首诗三三成段,共分五个小节,作者的视觉却是跟随观“潮”的五个阶段:潮来之前、起潮、初潮、高潮、退潮展开剖析,每个阶段融入了作者生命的体验和悲悯之情,极易激发读者的共鸣与体验。作者选定的观潮时段是夜晚,这也更好的隐去了画面之外的繁杂背景,将夜光下的江潮、发亮的眼睛、凝噎的月光、凉风、祭祀、星辰、河床这些指向性的事物同质化融合在一起,使整首诗作具有纯粹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描写扑面而来的江潮,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看见了漂流而过的前身:一截被辛弃疾/拍断的栏杆;无名氏提前生锈的诗句”,既回避了大众化、庸俗化的描募,又加深了体验的历史感、沧桑感。还有诸如:“与它们一同痉挛的,还有越陷越深的/大江东去”、“ 凉风掏空的祭礼/规律性地起伏”、“ 窗外无数个时辰,他们与我/都在奔流而下”等等,均能激发起读者同质感的体验和共鸣。
这首短诗的另一特色是语言的形象化与陌生化处理,作者善于采用拟人、隐喻(暗喻)、象征、通感、借代、对比、夸张等手法驾驭诗歌语言,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比如写到潮来之前:“夜晚,将眼睛的小刀磨得发亮/整条长江被轻易地划出一道口子”,用陌生化的“通感”写出了盼潮的急切和“痛感”;写初潮和起潮:“月光中凝噎的往事,随时要倾泻而出”(隐喻)、“与它们一同痉挛的,还有越陷越深的/大江东去”(拟人、象征) ;“只有真正的江潮在一张床上静止/ 窗外无数个时辰,他们与我/都在奔流而下”(对比)。诗的辨识度往往靠表达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有时候体现在对事物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时则体现于面对事物描募的陌生化处理,激发人们生命体验的那种“共鸣”和“情趣”,有时甚至能直击灵魂深处的“同质感”和独特“痛感”。在写了什么与怎么写的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上,我认为这两点都十分重要,关键在写了什么与怎么写的之间是否有机统一,内容与形式是否相辅相成。耐人寻味的却是,这首咏物诗《观潮》,并没有拘泥于观潮而写潮,而是围绕潮水的五种形态、时段,用同质化的类比事物,用另一条暗线联想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深刻认知,尤其于语言的陌生化而言,表现手法新奇独特,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画蛇添足。诗中也不乏一些其他亮点,大家不妨在这首诗里去发现,去感受,去完成走进灵魂深处的富于“痛感” 的一次触摸。比如收尾的处理,表面上看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退潮景观,其实蕴含作者为数不多的抒情色彩,揭示了诗者对时空变幻、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与渺小“感应”的宇宙观和悲悯情怀(悲悯情怀不是悲观情绪!),这与陈子昂登幽州楼台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众多读者对这首诗喜爱的原因之一吧!由此可鉴,本诗《观潮》荣获二等奖实属名至实归。

车前草
红精灵/河南(三等奖)
疯吧。疯狂地笑,疯狂地哭
把矮着的身子,再蹲下去一点点
头低到尘土中,把人这个词组
活得肆意
可以扎根的地方,是站起来看不到的地方
是风追不到的地方,不算是野花的邻居
也不算故居,没有一个地方可以
安身立命,枉顾生死
如果要选一个埋骨地,那就脚下吧
每一个前行的人,都会踩踏着它的身子
随时都可以要它的性命
随时都可以,让它陷入困局

大漠箫寒浅析:诗之能称为诗,终归不是对着一灯撑开的夜晚搓洗几个陈旧的意象,而是忠于个体独特的感受,从纷乱的世象中揪出最普遍最合适的那一枚,并重新赋予另外的意义,当然,这离不开情感的导火线,理智的冷处理,和对一堆凌乱词语的精致剪裁。作品无疑具有上述特质,相信,其凝漂流成一草的腕力曾如一道闪电,划过眼眸,并在读者的心口溅落回声。


【编辑简介】邱明华,笔名大漠,陕西紫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兼职《湖北诗歌》编辑,《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中国文艺家》《文学百家》《鸭绿江》《参花》《中华山诗刊》《青年文学家》《新看点》《作家艺术家阳光传媒》等纸刊和网络平台,获得第六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青年文学家杂志全国“七夕爱情诗赛”牡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