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行长夜,明灯引路来
——吴伯箫先生散文《灯笼》赏读
(文∕周传训)
读罢吴伯箫先生散文力作《灯笼》,我想,这篇文章到底是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在文章结尾部分,看到“将军在挑灯看剑”,看到“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等激情句子,我顿时明白了,这是表现抗战爱国题材的一篇佳作。的确,本文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烽火连三月”的特殊时期。
其实,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抗战内容,而是用了较多的篇幅回忆小时候有关“灯笼”的内容。这篇千字左右的精悍散文,作者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打开回忆的闸门,以“喜欢灯笼”为线索,像“过电影”一样把经历过的或者联想到的有关灯笼的事儿一一聚集到眼前,勾画了一幅《灯笼图》的长卷,这既是一幅反映家乡的风俗画,同时又为结尾揭示主题做了大量的铺垫。我认为,作者写此文,与其说是写給读者,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既满足了自己甜蜜的回忆,更激发了自己的抗日爱国的斗志和热情。
课文一共用了12个短小的自然段,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想到亲人的关爱,由看“社戏”的好玩想到“族姊出嫁”时的荣光等等。最后,作者联想到英雄人物“挑灯看剑”的壮烈事迹等。值得留心的是,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不断深化、升华的过程。
具体来说,课文首个自然段,算作“引子”吧,作者从小时候“喜欢火,喜欢亮光”写起,“岁梢寒夜,玩火玩灯”,尤其是“除夕燃滴滴金,放烟火”,尽管大人带有恐吓似地“玩火黑夜溺炕”来阻止,但也无济于事。
第二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就会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就会想起“一跳一挑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冰糖葫芦”;就会想起“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等。这就打开了“灯笼的缘”所结的“记忆的网”。
文章三至九自然段,开始了甜蜜的回忆。忘不了晚上和长工李五一起为“公正乡绅的祖父”“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挑灯去接的路上所听到的“数着牛郎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故事;忘不了“小时候上灯学”“要挑了灯笼”回来母亲“亲手接过灯笼后递给自己”的“宵夜食品”时的甜蜜;忘不了”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口高挑一挂红灯”的热闹场面;也联想起了“若是孤行客,黑夜摸路”“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兴奋心情。如此等等。
请具体看第五自然段: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这段甜蜜的回忆,集中突出了母亲的慈爱、牵挂和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也勾起了游子满满的乡愁。
然后作者由“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写到了“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到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灯还有吧,垂株联珑的朱门却早已退色了。”
是的,当年,姊家是多么荣光,“进士第”的灯笼和“垂株联珑的朱门”就是例证,但如今朱门颜色退了,其实是说家庭也衰败了,成了“破落户”了。这些都说明人世沧桑,沉浮荣辱,这是一幅民间风俗画,因为许多乡情民俗都与灯笼结下了太多的缘分。
这种缘分还有“在灯笼上描宋体字”的喜悦“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对联一样”。当然,作者还联想到了“还没见过”的“宫灯”,名存实亡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长了”,从而从反面道出了末代皇帝的悲哀。
结尾两个自然段,作者随着想象的深入陡然一转,“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想起了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将军抵御外辱的主题;更想到了“汉将李广”,想到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等,热烈赞颂了古代将军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雄故事可与日月争辉,足能“亮起人们的的耳目”。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一句就表达了作者热切期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文章最后一句“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从而加深了主题。
的确,这是一幅灯笼照耀下的淡淡的家乡风俗水墨画,这是一首由灯笼催生的浓浓的乡愁飞歌,这更是一股灯笼传递的爱的勃勃力量。但那盏“梦都随了蜡火开花”的灯笼“又不够了”,而只有举起那“燎原的一把把烈火”,燃起抗日的斗志和激情,利用我们手中的笔和枪,开赴前线英勇杀敌,驱除日寇,才能“保卫黄河,保卫长江,保卫家乡”,才能像“汉将李广、霍去病”英雄人物一样,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才能“还我河山”。
总之,这篇散文名篇主要的写作特色,就是联想,作者围绕喜欢“灯笼”而展开联想,为了揭示主题而大量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同时,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以叙述、描写为主,夹有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深入,结尾点题,戛然而止,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空间。内容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尤其是,语言的高度凝练程度让我们吃惊,从而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这的确是一篇表现家国情怀题材的散文佳作。
最后,笔者还是惯用《五律·赏读吴伯箫先生散文〈灯笼〉有感》拙诗一首,以表达对先生美文的无比崇赏吧:
漫漫行长夜,明灯引路来。
乡愁慈母挂,甜蜜满胸揣。
剑客挑灯看,寒光袭夜开。
张张风俗画,家国动情怀。

周传训,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山口村人,曾用笔名丑牛,艺号听虚斋主人。生于1961年1月9日。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任教至今38周年。曾获“莱芜市教学能手”、“莱城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市“感动我们”的“十佳教师”提名奖等称号。积极参加人文教育研究和地方文史研究及实践,多次被《莱芜市报》和《联合日报》及“莱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酷爱诗文与书法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济南市评论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诗词作品获北京诗词大赛金奖。诗文书法作品曾在多种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中发表。著有诗文集《虚斋散吟》。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