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记忆
文/阮谦祥
有个励志故事:竹子在头4年的时间里,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就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7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以此典故,比喻我们伟大祖国70年来的光辉历程。
一、广 播
七十年代初,物质匮乏,生活条件普遍艰难,人们成天忙于生计,哪有心思调剂家庭生活?情况好点的人家,硬是从牙缝里挤出点钱买台收音机,能把左邻右舍羡慕死。有时你正在听收音机,别人就来想借走听听。有一年夏天,酷暑难耐,伙伴们一到中午,就相约下到几米深的红薯窖里,边听收音机边玩耍,一连好多天乐此不疲。

政府投资,给各家各户每个院落安上了广播匣子。木头框,正方形,中间是喇叭,有铁丝直插地面(应是地线),每天自动开机。某天下午放学回来,天色已晚,广播里传来清脆洪亮的女声:“以英明领袖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初中时,校园比较大,学校安装了高音喇叭(多数时候我们叫广播)。每到早操时,同学们一窝蜂似地涌向操场站好队形。这时,广播里就会传来“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第一节,伸展运动,预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那时结婚,不像现在这么热闹,多数人家仅仅贴几个喜字,放一下鞭炮。有关系的人家为了烘托氛围,拐弯抹角借来喇叭,用唱片放一些喜庆歌曲。
上中专时,物质生活条件开始好转,广播更是普及到了每个单位工厂学校。每到饭点,校园里就会传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军港之夜”等流行歌曲。午饭后,同学们自发地聚集在收音机周围,听单田芳声情并茂的评书《杨家将》,边听边评论。夜晚,有些同学坐在操场树下,跟着收音机学英语、学日语。某晚,听到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时,几个同学一时冲动,竟然把热水瓶从窗户抛出,宣泄兴奋之情。
参加工作初期,由于接触实际比较多,我就三天两头给广播站(老城大操场南边)投新闻稿,经常能从单位或大街上的广播里听到自己的稿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进入九十年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出现了VCD(也叫影碟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卡拉OK。随着DVD和手机的出现,广场音响风靡城乡。如今,广播匣子、高音喇叭、收音机、扩音机、影碟机、功放机、唱片、磁带、碟片等,悄然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偶尔能听到小商小贩小话筒在走街串巷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