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释名 草豆蔻、漏蔻、草果。
气味 (仁)辛、涩、温、无毒。
主治
1、心腹胀满,气短。用豆蔻一两,去皮,研细。每服半钱,木瓜生姜汤调下。
2、胃弱呕逆不食。用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两,加水一碗合煮,去渣取汁,再以生姜汁半合倒入,和面粉做成面片,在羊肉汤中煮熟,空腹吃下。
3、霍乱烦渴。用豆蔻、黄连各一钱半,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
4、虚疟自汗不止。用豆蔻一枚,面裹煨熟。连面研细,加平胃散二钱,水煎服。
5、瘴疟(热少寒多,或单过时冰热。或虚热不寒)。用豆蔻仁、熟附子等分,加水一碗、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半碗服下。此方名“果附汤” (因豆蔻一名草果)。
6、赤白带下。用豆蔻(连皮)一枚、乳香一小块,面裹,煨至焦黄,同面一起研细。每服二钱,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7、脾痛胀满。用豆蔻仁二个,酒煎服。 释名
蓬莪茂
释名 述。
气味 (根)苦、辛、温、无毒。
主治
1、心腹冷痛。用蓬莪茂二两(醋煮)、木香一两(煨),共研为末。每服半钱,淡醋汤送下。
2、妇女血气游走作痛及腰痛。用蓬莪茂、干漆各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如是腰痛,则用核桃酒送下。
3、小儿气痛。和蓬莪茂炮熟,研细,热酒送服一钱。
4、上气喘急。用蓬莪茂五钱,加酒一碗半,煎至八成服。
5、气短不接(兼治滑泄及小便热)。用蓬莪茂一两、金铃子(去核)一两,共研为末,加蓬砂一钱,炼过,研细。每服二钱,空心服,温酒或盐汤送下。此方名“正元散”。
6、婴儿吐乳。用蓬莪茂少许,加绿豆大的一粒盐,放入乳一合中煎开几次,去掉渣滓,再加两粟米大的牛黄一块,给病儿服。很有效。
荆三棱
释名 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1、症瘕鼓胀,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隔水明显成膏,浓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
又方: 荆三棱、青皮、陈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一两,硇砂二钱,共研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2、痃癖(胁下坚块如石)。用荆三棱(炮)一两、川大黄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熬成膏。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姜、桔皮汤送下。
3、小儿气癖。用三棱煮汁给授乳的母亲吃,也把少量给小儿吃。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无论热痃癖等,服此药都有效。
4、反胃恶心,药食不下。用荆三棱(炮)一两、生丁香三分,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
5、乳汁不下。用荆三棱三个,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洗奶(乳房),取汁出为度。
6、浑身燎泡(状如棠梨,每泡出水)。用荆三棱、蓬莪茂各五两,共研为末。分三次服,酒调下。连续服完。名 禁宫花、剪金花、金盏
莎草香附子
释名 雀头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 夫须、续根草、地毛。
气味 (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1、未老先衰。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黄,加茯神( 去皮)四两,共研为末,以炼蜜调末为丸,如弹子大。每晨服一丸, 降气汤送下。降气汤是用香附子(如上法处理)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合煎而成。此方名“交感丹”。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还能治胸痞、拒食、虚冷遗精等症。
2、偏正头痛,热气上攻,头目昏眩。单用香附子一味,经过去皮、煮、捣、晒、焙之后,研为细末,加炼蜜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碗,煎药至八成服下,妇女用醋汤煎服。此方名“一品丸”。
3、一切气病(胸腹胀满、恶心、气逆、翻酸、烦闷等)。用香附子一斤、缩砂仁八两、炙甘草四两,共研为末,盐开水送服。或研成粗末煎服亦可。此方名“快气汤”。
4、心腹刺痛。香附子(去毛,焙)二十两、乌药十两、甘草(炒)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5、心脾气痛(胸膛软处有一点作痛、俗称心气痛,实乃胃脘有滞所致,或起因于气,或起因于寒)。用香附子醋浸,略炒,研为末;另用高良姜酒洗几次,略炒,也研为末。两工分别收存,治病时,起因于寒者,姜二钱、附一钱;起因于气者,附二钱、姜一钱;起因于气与寒者,姜、附等分。三种情况都以热米汤加一匙姜汁和一小撮盐把药送下。服药七、八次后,病根可除。
6、心腹诸痛(心气痛、腹痛、小腹痛、血气痛等)。用香附子二两、艾叶半两,蒸日上在醋汤中蒸煮熟,去艾叶,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此方名“艾附丸”。
7、湿肿虚肿。用香附子、艾,加醋煮干,焙三工业区末。以醋、糊调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常服,可使肿水从小便排出。又方:香附子一斤,在童便中浸三日,取出,焙干研细,加糊为丸。每服四、五十丸,
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8、疝气痛。和香附末二钱,空心服,以海藻一钱,煎酒调下,服药后把海藻也吃下去。
9、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酽醋浸,一份盐水浸,一份童便浸。几日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士,捣烂,微焙为末, 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瘦人,加泽新天兰、赤茯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此方名“四制香附丸”。
10、重度血崩或五色漏带。用香附子去毛炒焦,研为末,热酒冲二钱,立愈。已昏迷者,服三钱,米汤送下。
11、安胎顺气。香附子炒后研细,浓煎紫苏汤送服一、二钱。加砂仁亦可。此方名“铁罩散”。
12、妊娠恶阴( 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用香附子二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共研细。每服二钱,开水加盐送下。此方名“二香散”。
13、临产顺胎(怀胎九月或十月时服此,自然顺产)。香附子四两、缩砂仁(炒)三两、甘草(炙)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14、产后狂言(血晕妄语。烦渴不止)。用生香附子(去毛)研细。每服二钱,姜、枣煎汤送下。
15、气郁吐血。用童便调香附末二钱服。又方: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
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陈粟米汤送下。
16、肺破咯血。用香附子一钱,研细,米汤送服。一天服二次。
17、尿血。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另煎汤。先服香附汤在口,后服地榆汤至尽。发吵见效,可照此再服。
18、各种下血。用香附子浸童便中一天,取出捣碎,醋拌,焙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又方:香附子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为末,加黄秫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又方:香附子末二钱,加百草霜、麝香各少许同服,见效很快。
19、脱肛。用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十多次后,淋洗患处。
20、气郁头痛。用香附(炒)四两、川芎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茶汤调下。常服可防头痛,又可明目。
21、肝虚目痛(冷泪,羞明)。用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茶汤送下。
22、突然耳聋。用香附子(瓦炒)研末,早晚各服二钱,萝卜子煎汤送下。药忌铁器。
23、牙痛。和香附子、艾叶煎汤漱口,同时用香附子末擦牙。又方:香附子(炒存性)三两,青盐、生姜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日擦牙。
24、长期消渴不愈。用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陈粟米汤送下。每天服二次。
25、蜈蚣咬伤。嚼香附涂搽,立效。 金沸草、
藿香
释名 兜娄婆香。
气味 (枝叶)辛、微温、无毒。
主治
1、霍乱吐泻用藿香叶、陈皮各半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2、暑天吐泻。用滑石( 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共研为末。每服一、二钱,淘米水调服。
3、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用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加一点盐,以开水调下。
4、口臭。用藿香洗净,煎汤,随进嗽口。 烂疮。用藿香中、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片贴疮上。
薰草(零陵香 )
释名 蕙草、香草、燕草、黄零草。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1、伤寒下痢。用薰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加水六升,煮成二升服下。一天服三次。
2、伤寒狐惑(按:狐惑症象是:虫蚀下部,痛痒不止,脉数而无热,汗出不止。病初起时,目尽赤,七、八日后,四角变黄黑)。用薰草、黄连各四两,咬细。在白酸浆一斗中浸一夜。煮成二升,分三次服。
3、头风旋晕(痰逆、恶心、懒食)。用真零陵香、藿者叶、香附子( 炒), 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4、小儿鼻塞头热。用薰草一两、羊髓三两,慢火熬成膏,去滓,以膏揉摩背上。每天三至四次。
5、头风白屑。用薰草、白芷等分,加水煎成汁,倒入鸡蛋白调匀,搽头几十次,以后永不生屑。
6、牙齿疼痛。用薰草叶煎水含漱。
7、梦遗失精。用薰草、人参、白术、白芍药、生地黄、茯神、桂心、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加水八升煮成三升,分二次服。此方名“薰草汤”。
8、节育断产。用薰草研细。每服二钱,酒送下。连续服五次,可保一年不孕。
9、赤白痢。用薰草去根,在盐酒中浸半月,取出炒干,每一两加广木香一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半,冷水送下。三、四次以后用热米汤送服一钱半,即可止痢。用药期间,忌食生梨。此方名“返魂丹”。 草蒿、萋蒿
兰草
释名 (闲)、木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香、大泽兰、兰泽草、煎泽草、省头草、都梁香、孩儿菊、千金草。
气味 (叶)辛、平、无毒。
主治
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痈肿,生血、调气,煮水,可以洗风病,可以解食牛马肉中毒。亦名(音户)、芑(音起
泽兰
释名 水香、都梁香、虎兰、虎蒲、龙枣、孩儿菊、风药。根名地笋。
气味 (叶)苦、微温、无毒。
主治
1、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有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酒送下。
2、小儿蓐疮。由大人嚼泽兰心把疮周围封起来。很有效。
3、疮肿初起。把泽兰捣烂封住,有效。
4、损伤瘀肿。治法同上。
5、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变成翻花状)。用泽兰四两,煎汤薰洗。二、三次后,再加枯矾一起煎洗。 亦名(音
马兰
释名 紫菊。
气味 (根、叶)辛、平、无毒。
主治
1、诸疟寒热。用马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2、绞肠痧。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
3、打伤出血。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
4、喉痹口紧。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邮,口自开。
5、水肿尿涩。用马兰、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6、丹毒。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
7、痔漏。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每天熏洗患处。
香薷
释名 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1、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 可用黄连( 姜汁炒)代替。
2、水肿。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
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3、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4、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假苏
释名 姜芥、荆芥、鼠萤。
气味 (茎、穗)辛、温、无毒。
主治
1、风热头痛。用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茶调下。
2、风热牙痛。用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随时含漱。
3、小儿惊症。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一天服二次。
4、一切偏风(口眼歪斜)。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烂,取汁浓煎成膏。加将药渣支掉三分之一,蓁三分之二晒干为末。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
5、中风口噤。用荆芥穗研细,取二钱,酒送服。此方名“荆芥散”。
6、产后中风(手足抽筋,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此方名“华陀愈风散”,还有“如圣散”、“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等名。
7、产后血眩(精神昏冒)。用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五钱(去皮尖,炒),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水磅下。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钱。
8、产后下痢。用荆芥穗四、五枝,烧存性,不能触油火。烧好后加麝香少许,以热开水调下。
9、口鼻出血如泉涌。用荆芥烧存性,研累。每服二钱,陈皮煎汤送下。二服可愈。
10、吐血不止。用荆芥连根洗过,捣汁半碗服下。服干穗末亦可。又方: 荆芥穗为末。生地黄汁调服二钱。
11、尿血。用荆芥、缩砂,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12、血崩。和荆芥穗在麻油灯上烧焦,研细。每服二钱,童便送下。
13、痔漏肿痛。用荆芥煮汤,每日洗痛处。
14、大便下血。用荆芥(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妇女用酒送下。又方:荆芥二两、槐花一两,同炒,研细。每服三钱,茶送下。
15、瘰疬溃烂(牵连到胸前两腋,结块大如茄子)。用荆芥根下段剪碎, 煎汤热洗。洗后,见破烂处有紫黑点,以针刺破,让恶血流出。另用樟脑、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匀扫烂处出水。次日洗过又扫,直至病愈。
16、疔肿诸毒。用荆芥一把,切细,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为两次冷饮。
17、各种疮疥。用荆芥研末,加地黄自然榨汁熬膏,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
18、脚丫湿烂。用荆芥叶捣烂敷上。
19、头目诸疾(眼疾,风气头痛,头昏目眩等)。用荆芥穗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20、小腹急痛,癃闭不通。用荆介、大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水磅下。小便不通者,大内用量减半;大便不通者荆芥用量减半。此方名“倒换散”。 释名 雀头香、草附子、
薄荷
释名 菝活、蕃荷菜、吴菝活、南薄荷、金钱薄荷。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1、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用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沙糖调丸亦可。
2、眼睑红烂。用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为末,泡热激发洗眼。
3、瘰疬。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
4、鼻血不止。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葆水煮,棉球裹汁塞鼻。
5、血痢不上。用薄葆叶煎汤常服。
6、火毒成疮。用薄荷煎汁随时涂搽。亦名白麻。气味 (果实
水苏
释名 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
气味 (茎、叶)辛、微温、无毒。
主治
1、漏血,用水苏煮汁一升服。
2、吐血、下血。用水苏茎叶,煎汁服。
3、吐血咳嗽。用水苏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4、鼻血不止。用水苏五合,香豉二俣,同捣烂,搓成小团,如枣核在、塞鼻孔中,鼻血即止。又方:水苏二两, 防风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水送下。同时以水苏叶塞鼻。又方:水苏、生地典,等分为末,
冷水送服。
5、鼻渊(按:鼻渊俗名脑漏,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用水苏叶、麦站科、川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焙),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参汤送下。
6、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用水苏叶五两、皂荚( 炙,去皮,去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荆芥汤送下。
7、突然耳聋。用水苏叶生捣,棉裹,塞耳内。
8、头生白屑。用水苏煮汗或烧灰淋汁洗头。
9、蛇虫咬伤。用水苏研末,酒冲服。并以敷伤处。
菊
释名 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金蕊、阴成、周盈。
气味 (花)苦、平、无毒。
主治
1、风热头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
2、膝风痛。用菊花、陈艾叶作护膝。
3、病后生翳。用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末,每用二、三钱,加蜜少许,水煎服。
4、妇女阴肿。用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
5、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共研为末。加淅地黄汁和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睡时茶送下。 金沸草、
野菊
释名 苦薏。
气味 (根、叶、茎、花)苦、辛、温、有小毒。
主治
1、无名肿毒。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乘热服,让汗发出;另以药渣敷患处。又方: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把,共捣烂,加入酒一碗,绞取汁取;仍以药渣敷患处。要出汗才好。又方:夏日采苍耳叶,秋日
采野菊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2、天泡湿疮。用野菊花根、枣木,共煎汤洗患处。
3、瘰疬末破。用野菊花根捣烂,煎酒内服;以药渣敷患处。 亦名忘居、
淹闾
释名 覆闾。
气味 (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1、瘀血不散。变成痈肿。用生淹闾捣汁一升内服。
2、月经不通。用淹闾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研匀,放入酒二斗中浸封。五日后,每饮三合。一天服三次。
3、产后血痛。和淹闾子一两,水一升,童便二杯,同煎服。 京三棱
艾
释名 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1、流行伤寒(头痛。大烧,脉盛等)。用干艾叶三程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出汗为好。
2、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3、中风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4、中风口噤。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
5、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
6、癫痫诸风。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灸数随年岁增减。
7、小儿撮口脐风。用艾叶烧灰。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
8、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此病古称狐惑)。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9、头风面疮,痒出黄水。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10、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内服,能把虫吐出。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虫打下。
11、白痢。用陈艾四两、干姜( 炮) 三两,共研为末, 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12、久痢。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13、痔疮。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血秽泻后即愈。
14、妊娠下血。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15、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16、妇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
17、产后下血。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
18 、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团, 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又方:熟艾烧灰。取二钱,水送服。
19、盗汗不止。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20、水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
21、脸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使痣烂脱。
22、鹅掌风。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水冷,热后再熏。极为有效。
23、小儿烂疮。用艾叶烧灰敷搽。
24、背疮初发。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次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此方被赞为神方。
25、虫蛇咬伤。用艾灸几次,有效。
26、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亦名赦。
茵陈蒿
气味 (茎、叶)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1、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2、遍身风痒。用茵陈煮浓汤洗浴即愈。
3、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用茵陈蒿两把,加水一斗五程式,煮成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再以茵陈汤洗。隔一天洗一次。
4、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5、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6、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青蒿
释名 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
气味 (吐、茎、根、子)苦、寒、无毒。
主治
1、痨病。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
2、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此方名“青蒿丸”。
3、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4、温疟(只热不冷,痰多)。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5、赤白痢。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
6、酒痔便血。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7、刀伤。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
8、牙齿肿痛。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9、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10、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亦名芭蕉
白蒿
释名 由胡、蒌蒿、蘩。
气味 (苗、根)甘、平、无毒。
主治
风寒湿痹、恶疮癞疾、夏月暴痢等。能杀河豚鱼毒。 名希仙
茺蔚(益母草)
释名 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
草、土质汗。
气味 (子)辛、甘、微温、无毒。
(茎、叶)辛、微温、无毒。
(花)微苦、甘、无毒。
(根)甘、无毒。
主治
1、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
(1)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
(2) 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
(3) 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
(4) 产后晕眼黑。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
(5) 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
(6) 产后痢疾,用米汤;
(7) 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
(8) 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
(9)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
(10)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
(11) 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
(12)妇女久无子息,用温酒。此方名“济阴近魂丹”。
2、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内服。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3、尿血。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4、赤白痢。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此方名“二灵散”。
5、小儿疳痢。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到病愈为止。常服嫩叶汁亦可。
6、痔疮下因。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7、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8、各种疔疮。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又方:益母草,烧存性。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9、喉闭肿痛。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冬月用益母草根。
10、耳。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11、作洗婴汤。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夏枯草
释名 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 (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亦名虎须草、碧玉草。气
刘寄奴草
释名 金寄奴、乌藤菜。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1、大小便血。用刘寄奴研末,茶调匀,空心服二钱即止。
2、打伤瘀血,伤及腹内,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温服。
3、霍乱转痢用刘寄奴草煎汁内服。
4、汤火伤。用刘寄奴捣末。先以鸡毛沾糯米资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
5、赤白痢。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多、加乌梅;白多,加姜。 蓝菜。气
旋夏花
释名 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
气味 (花)咸、温、有小毒。
主治
1、中风壅滞。用旋复花洗净,焙过,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夜卧时以茶汤送下五至十丸。
2、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生过癣后不能复生)。用旋复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风,等分为末,洗净患处,以油调涂。
3、耳后生疮(月蚀疮)。用旋复花烧过研细。以羊油调涂患。 紫菊。气味 (根、
青葙
释名 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子名草决明。
气味 (茎、叶、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茎、叶) 除皮肤中热,治恶疮,止金疮血。(子)镇肝,明目,去风
寒湿痹。治眼病有验。
鸡冠
气味 (苗、子、花)甘、凉、无毒。
主治
1、吐血不止。用白鸡冠花,在醋中浸煮七次,取出,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送下。
2、便血。用鸡冠花、椿根皮,等分为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黄芪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3、痔久转瘘。用鸡冠花、风眼草,各一两,加水二碗煎汤多洗。
4、下血脱肛。用白鸡冠花、防风,等分为末,加糊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又方:白鸡冠花(炒),棕榈灰、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5、月经不止。用红鸡冠花一味晒干研细。每服二钱,空心服,酒调下。忌食鱼腥猪肉。
6、产后血痛。用白鸡冠花,酒煎服。
7、白带。用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天早晨空心服三钱,酒送下。如是赤带,可用红鸡冠花。
8、白带兼沙淋。用白鸡冠花、苦壶芦等分,空心服,酒送下。
9、赤白痢。用鸡冠花煎酒服。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 虞蓼、泽蓼。
红蓝花
释名 亦名红花、黄蓝。
气味 (花)辛、温、无毒。
主治
1、风疾兼腹内血气痛。用红花一两,分为四份。先取一份以酒一升,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不止,再服。
2、一切肿疾。用红花熟捣取汁服。
3、喉痹壅塞。用红花捣烂,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为止。冬月无花,可用干花浸湿压汁煎服。
4、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用红花煮酒服。
5、产后血晕。用红花一两研细,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下。
6、耳出水。用红花三钱半、枯矾五钱,共研为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净,然后把药末吹入耳内。无花则用枝叶为末亦可。有的处方只用红花一味, 不用枯矾。 马蹄决明。
番红花
释名 亦名消夫蓝、撤法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亦治惊悸。 蓝菜。气味 甘、平、无
燕脂
释名 亦名赦。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1、防痘入目。用燕脂、蛤粉,共研为末。嚼汁点小儿眼内。
2、痘疮倒陷。用干燕脂三钱、胡桃(烧存性)一个,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胡荽煎酒送下。服两次即可见效。
3、漏疮肿痛。用猪胆七个、燕脂子十个,洗水和匀,搽患处,几次即愈。 名 禁宫花、剪金
大蓟、小蓟
释名 亦名虎蓟(大蓟)、猫蓟(小蓟)、马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
千针草、野红花。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1、心热吐血。用小蓟叶和根,捣烂压汁,每次服二小碗。
2、七窍出血。用刺蓟捣汁和酒服。或取干蓟研细,冷水送服。
3、崩中下血。用大、小蓟根一升,泡在酒一斗中,经过五天,取酒常饮适量。亦可用酒煎蓟根服或用生蓟捣汁温服。又方:小蓟茎、叶,洗净,切细,研汁一碗,加生地黄汁一碗,白术半两,共煎到五成汁,温服。
4、小产流血过多。用小蓟根、叶,益母草各五两,加水二大碗煎成一小碗,分二次服,一日服完。
5、刀伤流血不止。用小蓟苗捣烂敷伤处。
6、小便热淋。用蓟根捣汁服。
7、疔疮恶肿。用大蓟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以出汗为见效。 释名 蕙草、
续断
释名 亦名属折、接骨、龙豆、南草。
气味 (根)苦、微温、无毒。
主治
刀伤、痈疡、折跌、能续筋骨。亦治妇女崩中漏血,破症结瘀血。
1、妊娠胎动。用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等分为末,加煮烂了的枣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2、产后诸疾(血晕、心闷、烦热、气接不上、心头硬、乍寒乍热等)。用续断皮一把,加水三升煎成二升,分三次服。
3、打伤,闪了骨节。加续断叶捣烂敷伤处。 释名 蕙草、香草
匾蓄
释名 扁竹、扁辨、扁蔓、粉节草、道生草。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1、热黄疸疾。用匾蓄放豉汁中,下五味,煮羹汤吃。
2、蛔虫病。用匾蓄十斤,锉细,加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渣,再次煎浓。头天晚上禁食,次日空心服一升,虫即可打下。
3、痔发肿病。用匾蓄捣烂取汁服一升。无效可再服。另取匾蓄汁和面作饼,一天吃三次。
4、恶疮痂痒。用匾蓄捣烂封患处,痂落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