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一天早晨,我接到洛书第六代传人、洛书研究会会长符少武老师的电话,中央电视台要来洛书出处做节目,让我帮助他打理一些接待服务事宜,我便欣然前往。

中央电视台编导记者一行六人,在县媒体中心赵宇阳主任、长水镇党委委员尚静陪同下,早早地赶到西长水村——洛书出处, 一下车,他们就熟练地打开摄影器材,做好前期准备。
赵主任向符少武老师做了简单的介绍,在导演一声令下“开拍”,符老师和记者姚一涵就缓缓进入了镜头。姚老师长相俊美 ,穿着朴素大方,她戴着隐形耳麦,介绍起洛书出处的故事,悠扬顿挫,悦耳动听,显示了央视工作人员过硬的功底。符老师穿着整齐,精神矍铄,红光满面。历史故事, 朝代新间,地理渊源,他对着镜头娓娓道来 。


西长水村又称西街,有两通古碑:一通是清雍正二年,河南辅府张汉所写,永宁县令沈育刻碑而立 ;另一通是公元220年黄初时期,诗人曹植书写的“洛出书处”四个大字,古碑高1.68米 ,宽0.64米,厚0.17米。随着岁月侵蚀,风雨飘零 ,斑斑驳驳,后三个字已经不清楚了。正如石壁上所写“自行漫灭不尽识,岁月唯有苍苔知”。是啊,岁月更迭,沧桑巨变,一通古碑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渊源,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里程碑。

洛神庙外有一口古井,非常神秘。
据说西长水村人常年饮用此井水,全村有数对双胞胎,还有很多高龄老人。符老师讲,全村原有三口井,其余两口井离此井不远,却已经干枯荒废。而唯此口井,长年累月井水旺盛,清凉可口。

一切准备就绪,随着导演一声令下, 记者姚一涵老师和符老师从井里打上一桶水,把生鸡蛋打在碗里搅匀,冲上井水 ,一会儿鸡蛋花慢慢泛起,形如牡丹花,煞是好看,围观者不禁拍手叫绝 。记者品尝了一下,甜丝丝的,一点腥味儿也没有。生水冲鸡蛋,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真令人叹为观止。
时至中午,我们和栏目组一行人共进午餐。央视人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吃过午饭,没有休息就直奔龙头山。

龙头山位于洛书出处西一公里处,又称坛山。南面洛水奔流不息,北面是国323国道,西部是郑卢高速飞桥而过,东面是空旷之地,也就是洛水出入川之处。坛山松柏成荫,郁郁葱葱,山道蜿蜒盘旋。我们拾阶而上,早已是气喘吁吁,而央视人边走边采访符老师,我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

登上龙头山鸟瞰,但见群山环抱,洛水东流,几座山形成的九条龙朝此聚首,形成“九龙戏珠”之势,“众星拱月”之态,几座古庙赫然屹立,数栋古碑次第排列。据记载,宋淳化六年(公元993年)禹王庙、五岳殿、老君庙、龙官庙、老母庙、山神庙、土地庙,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可惜,因历经战乱和文革浩劫,所有建筑毁于一旦。

走到一通古碑前,细观碑文,上面详细记载了洛书五代传人符建林先生、村民刘相林等人自发集资筹建了庙宇的经过,真是功德无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站在龙头山上广场,摄影师做好开机准备,姚一涵老师面对镜头,从容不迫,声音甜美如小溪淌水。当年人文始祖黄帝路过洛河,修坛沉壁,坛山祭祖。大禹治水,筑坛叙畴划分九州,从此,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建立了禹王庙。每逢大旱,村民们烧香祭拜,不时便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禹王庙非常灵验,方圆百里信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在此举办庙会,车水马龙,盛况空前。

栏目组还在录节目,航拍摄影机在空中嗡嗡作响,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我仿佛穿越在洛宁的古驿道上,但见洛水潺潺,两岸奇花异草;我策马行走在洛书古道上,一幅幅历史画卷映入眼帘。盛唐时的古长水县城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洛神庙前善男信女,穿红挂绿,载歌载舞。

掩稿深思,我们大洛宁历史如此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多彩,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如今交通四通八达,文旅资源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洛书是洛宁一张靓丽的名片,洛书出处是我们洛宁人的骄傲。开发洛书出处,呼之欲出,人们期盼着这一幸事的到来。深信洛宁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带领下,齐心合力奔小康,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张团军,网名妙音居士,河南省洛宁县人,现居郑州,两代从军,爱文学,喜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