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葛国顺
盛夏尤未尽,深秋啼声来。黄叶起舞,天蓝水瘦,宛如赴一场企盼已久的盛会。在庚子鼠年一个秋高气爽的双休日,随家门口的玉屏旅行社来了个结伴而行,为的是去欣赏婺源篁岭闻名遐尔的“晒秋”。
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车程,路远迢迢来到江西婺源,满眼皆古——古桥、古巷、古碑、古刻、古祠堂、古民居,漫步其中,一路古意浓浓,宛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数百间粉墙黛瓦的徽式建筑古民居“盘踞”在矮矮山丘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层叠叠,酷似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山水画。

乘缆车到达篁岭,过村落“天街”,天街似玉带将古建筑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犹如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走进村庄,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古朴,仿佛置身于千百年前。岁月虽然模糊了印记,但是感觉往事却历历在目。映入眼帘的景象比图片来得更真实,更动人。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丰收的气息。错落有致的房屋,色彩斑斓的画面,令人忍住想要作诗一首,来感叹此情此景!

徜徉宁静水乡 ,问询干年古木,对视断桥残垣,迎迓古道沧桑……悬挂在山崖上的篁岭村,地处石耳山脉,是一座已有六百年历史的徽派古村,属于典型的山居村落。篁岭古村,这里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数百栋徽派风格古建筑群依山而建,斑驳的古墙古巷,在四周群山的拥抱下熠熠生辉。府首向下看,篁岭青山绿水间,沧桑的古建筑群中,黛色的屋顶上,屋脊宛如晴空下的一场画展,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它展示出的精湛艺术,如同一块七彩的调色板,让人目不暇接。

婺源的景色分两季,春季和秋季。春天的油菜花,秋天的晒秋。一直听说晒秋特别美,婺源篁岭更是因晒秋而闻名。晒秋,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生活在赣北篁岭山区村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当地人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自然条件的局限,让他们脑洞大开,干脆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在那些日子里,赤橙黄绿蓝青紫,争先恐后装晒盘,颜色交替多变换,宛如季节更换幻灯片,赏心悦目,绚丽多彩,与白墙黑瓦民居构成了一幅完美秋收画卷。直到“九月九”晒秋节达到顶峰,是一年最美最绚丽最醉人的时光。

欣赏晒秋,高处最佳。仁立山顶,一缕秋阳穿过对面的山峰,大大方方照进了村里,眺望山下,令人惊艳的美景映人眼帘,一幢幢饱经沧桑的徽派建筑的土砖外墙与晒架上,一只只圆竹筛子里展示五彩缤纷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府首向下看,篁岭青山绿水间,沧桑的古建筑群中,黛色的屋顶上,纵横交错的架子上,一只只圆竹筛子里,整齐有序地晒着鲜红的辣椒、金色的稻谷、白色的萝卜、紫色的茄子、黄色的南瓜……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这种乡村美丽绝伦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秋天大自然景色的完美搭配,使景色更美,很快吸引住了旅行者的眼球,难怪令无数人慕名前往。

对于我来说,旅游仅是我的一个爱好而已。选择出门旅游,之所以不辞辛劳,甚至披星戴月,有时也感到很累,然而我同时把旅游作交友过程,更作为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就是为了看没有看过的风景,体验没有感受过的风土人情,然后,把自己所拍摄的那些图片,留下美好瞬间;有兴趣时码些文字,留下些满满记忆。祖国大好河山处处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自己放下心里的浮躁,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你会发现处处是风景,你会得到更多的体验,都会有美的收获,定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婺源只是我旅程中的一站。之后我可能还会去往更多的地方,甚至走出国门,或许会看到更美的风景。然而,婺源的美却是无法替代的!
2020年仲秋写于秦邮草页斋

葛国顺,笔名草页,1954年7月生于高邮,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文艺创作研究会理事。擅长随笔、散文、言论、歌词和论文写作,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电台和网络媒体,多篇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016年4月结集安全文化作品集《安监之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7 年3月出版个人散文集《生活如歌》(上海文汇出版社)
【编者按】
欣赏葛老师的游记散文,作品通过旅行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进行了考研。“晒秋"晒出了人们秋收的喜悦,也晒出了地域特色和物产丰富,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锦绣壮丽,歌领了劳动人民通过勤劳致富的高贵品质和美好愿望。作者观察入微,文笔细腻,构思精巧,谋篇别致,行云流水,如诗如画。推荐共赏。(点评:宴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