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文/无我(辽宁)
暂时的流放。
一张车票,像光滑的婴儿。
笑声和更大的声音——
安检处蚂蚁穿行。
笨拙的箱子,与地面擦出火花。
分离者的脚步。
迫不及待的列车。
疾驰在忽略。
夜晚醒着写着一个人隆隆的铁轨。
2020.1.10
文/无我
寒冷的风暴
长着触角的雪花,戳着枝桠
无尽的白里
母亲如往年一般,擦拭相框
说着,同样的话
黑夜来自远方
更大的宁静,结成父亲的模样
2019.11.13
文/无我
光线切割着
张开的翅膀的影子。
对面墙壁上
黑白照,夜那么静。
血液里的
父亲在脑海里。
呼喊,却没有回应。
雨一年年滴着日历
嘀嗒嘀嗒——
啪嗒啪嗒,滴在
这张正写着
的纸上,那么清明。
2020.3.30

文/无我
清白,遥远
回旋的流水,如同你的身影
返回——
在虚无面前,像火焰抓紧
足迹沿着历史,所有的话语
从天空降落
像云,像雨
流淌的血液,凝结成身体
静止般的透明,保持最初的沉默
产安江读诗:
青花瓷,承载了中华传统瓷器文化的精粹,在今天是一种珍稀品和易碎品。诗人受西方诗歌影响,吸收了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营养,将那种富有生命神秘感和穿透力的意味,至幻至美地传达了出来。作为一种纯粹精神的象征,“遥远”一词,很恰切地荡开了青花瓷“清白”的诗意空间,带有神秘的忧伤,这忧伤如“流水”,又如某个人的“身影”一样,呈现在诗人面前。这与其说是“返回”,不如说是诗人从自身独特心灵体验出发,对那种消失已久、遥不可及的纯粹精神的呼唤。于是“在虚无面前/像火焰抓紧”,以及看到那“足迹沿着历史,所有的话语/从天空降落”;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里,简单的两句,情绪推动意象逐步递进转换,向开阔和纵深地带蔓延,带入感极强,一下子就令读者跟随诗人感觉性的描述,沉浸到那种诗意弥漫的氛围之中。以下“像云,像雨/流淌的血液,凝结成身体”是进一步的连类生发,尾句“静止般的透明,保持最初的沉默”戛然而止,既呼应了开头,又深化和定格了那种忧伤的纯粹,令人久久难以释怀。整体来看,诗人摆脱了物象的束缚,诗思在天地之间自由地往穿梭回荡,意象跳跃、转换、转化十分自然,情绪饱满,语言节制干净,开合自如,非常难得。

有时候
文/无我
有时候我凝视
海天间浮起的夕阳
红与蓝,在浪花中忽闪
跳动的脉搏,火热的文字
在组成句子后,冷却——
熟悉的,陌生的,相逢在
某个段落中
——黄昏,从四面涌来
远方
文/无我
寂静增长着空气
屋檐托扶悬挂的雨滴
飞鸟抵达枝头,留下弧线
灯下,一个未完的
故事,仿佛,你就在眼前
祭
文/无我
所有的线头,纷纷坠落
眼睛默默地编织着网
一个人的脸,无从说起
一条长河还在唇间颤抖
草丛里还有一棵
独自绽放的小花
轻风摇晃着空荡的枝头

奔跑
文/无我
奔跑的孩子试图在风雪中
抓渐远的身影
震颤的树枝,抱不住枯叶
沉下去
呼吸间,冰碴粘住嘴角
墙上,相框,黑白分明得
不再惊心
节日
文/无我
六月的天空在眼神中
如暗码般,无人回应
折了又折的纸,在发酵
——笔,需要一道光,父亲
阳台上,花,用垂头的阴影
用一丝香,掩盖滴落的冰凉
纪念
文/无我
灰白墙壁上
相框中
你的眼睛
潮水不断拍打
——有多少刀刃
扎进海里
闪烁着波光
父亲,你哼唱的
摇篮曲
在铺开的稿纸上
被黑暗吞噬——
又在坠落的词句里
缓缓地航行
确信
文/无我
岩石上凝结的裂痕。
阴影,仿佛更重了。
缓慢的脚步,传递着
宽阔的路,家,与工作。
潮涌而来——树林
让风,模糊地布满皱纹。
记得父亲喝酒的样子。
记得他摸着我的头。
记得傻丫头,无需懂
无需对着照片,说不出。

文/无 我
床上,温热在慢慢散发
就像时间那样,隐藏起黑白
我已分不清
我是哪个季节里,哪片落叶
依然能触摸到父亲
冰凉的脸颊
依然能看到那个丫头
笑了又笑,说着与梦一样
涉足
文/无我
另一些跌落,无由地丧失
夜没有展开
曾是你的脸庞——
夏天,一棵树的葱茏
窗户通向街道
和相同的人群,单调的语言
日子又回到原地
鸟飞翔,如掸落的灰尘
目光
文/无我
透明地在窗子上爬行,露珠很轻
仿佛从睡梦者眼眶滴出。
一阵风撞击树枝,用我们的声音。
原野煽动翅膀,在我们脚下。
天空的摄像机,展开阳光的印痕。
鸟鸣的无词,静静地闪烁。
独白
文/无我
光柱下,虚无
穿过身体
像绵长的雨丝
没有跳跃——
海,明镜般的
渴望,微微摇晃
天空畅饮着风
无法静止
鸟和白云间
嘴唇,在燃烧
渡口
文/无我
黑夜积累着潮湿的舌头
什么也不讲
树叶的不安,清晰而模糊
脑海里的无声交谈
被子里的依然
枕头边,一切还在发生
尘土一点点
分解着抖动的翅膀
镜子里有水,却无法畅饮

文/无我
无光的屋子。
一个躺着的影子。
椅子靠着墙壁,彼此拥抱。
玻璃上,风,一用力
就没了痕迹。
身体里,远处,闪亮的水面
捧着月亮,慢慢沉下。
低垂的树枝。
半开的门。
无声地发酵:苍白的脸。
无我的诗,就像她的名字,总是虚构一个我,坐在她的诗中,她善于联想,自己倒像个月老,把联想和现实用一根红绳,给自己找了个婆家。
无我更善于写雨和与水相关的事物,也许因为女人是水做的吧,她的诗句里到处是水的影像,海,波浪,血液,液体,哪怕是没有水也要用潮湿来滋润这干枯的生活。这是她对现实某些事物的渴望和期待。
另外在她的诗中,明显能读出一位才女佳人的自我认可和怜爱,但又不是无知的自恋,带着微微的伤感。恰到好处地碰到读者的柔软处,有人懂她就好,不需要泛滥地疼爱。
如果没有诗,她不会主动诉说,宁愿守着安静,看事物缓缓的变化都能排解内心的寂寞。
在房间里
文/无我
在房间里,云的背后
窗外的光,慢慢退去
在房间里,来回转悠
没人,跟着我
在沉默中,笑声
像碎玻璃
秋雨覆盖旷野
扑打着草屑的牙齿
在酒杯里摇晃
桌子上,灯光
如母亲的手,握紧我
阿仙读诗:
(原诗作也是组诗10首)无我的这10首短诗,看三四篇就有分晓。看她的标题,《真实性》《瞬间》《事物》,就知道要写的是些短时的、突发的、偶然的事物。随时感觉生活的趣味——我觉得这是一个诗人的本分。
比如《在房间里》写的,人在房间里,外面的天在变黑,秋雨扑打草屑。室内的人,独自转悠,静中发笑,独自在灯下小酌一杯。此刻,灯光如母亲的手拉住了她。你还可想象,室外的全是实景,天黑了,秋雨落下;而室内的全部细节、过程,都是作者恍惚时的错觉,一切都没有发生:她端坐桌前,并未转悠;安静如斯,并未发笑(笑声若碎玻璃嘛);似乎杯酒在手,其实两手空空;或许只有灯光最真实,作者念想到了母亲的爱,于是让灯光拉自己一把,算是在黑暗、安静、空室内的一种心理安慰与救赎。
这种似有若无、似是而非的感觉,作者愿意这样捕捉,并分享成诗行。
——还可以想见,其他读者会有另外的解读,体会;甚至作者也有自己的解读和体会。没关系。总之,好诗,就在于你欣赏着她的真诗意、好句子(与庸常的老干部诗体绝缘),然后有自己的体悟。没有“诗”句,没有新感觉的分行体,不算诗。
“笑声像碎玻璃”“秋雨扑打着草屑的牙齿”“灯光如母亲的手,握紧我”,首先不可否认,这些句式非常新鲜、少见,能叫人看一眼便被吸引住。――相反,我们常见的诗句却是别人嚼了一万遍的馍,是假诗句。比如,看到白露就白露为霜,看到灯光写临行密密缝,看到秋雨写秋风秋雨愁煞人,看到月亮想到银盘,别人一千年的意象,如若不能翻新,一味仿制,那就相当于100个人,可以同时工业化生产这样的诗,类似机器写诗。
当然,我没说“无我”的诗多么了不起了。我是说,写感觉的诗,也可写得挺不错。诗,不是只有人人、普通人要读懂的一种。说到底了,诗还算阳春白雪一大类,有时是曲高和寡的。要求人人读得懂,最好看通俗小说去(不要看博尔赫斯的小说与诗),听《故事会》和唱山歌去。

①如果您喜欢本期作品的诗/文,欢迎转发(手留余香)、赞赏、留言等,也都谢谢!
②如果您有佳作/好评想推荐,请组好优秀稿件(不限首发),留下您的微信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