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情怀》赠书仪式上的书面发言
今天是庚子立冬,扶风县读书协会为《情怀》与读者见面隆重集会,这于我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情怀》的主要人物在扶风,灵魂在扶风,读者和知音都在扶风。《情怀》一曲是献给故乡的赞歌。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一部由业余作者完成的文学作品,能够迅速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文化景象。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陕西扶风偏偏有这么多执着热爱着文学的群体,他们是农民、是果农、是商户、是打工者、是小业主,他们中有退休老人,有教师也有学生。扶风的媒体每天都载有来自县域内外的文学作品与读者见面,歌颂家乡的美好,关心家乡的脱贫,与家乡同呼吸共命运……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我作为《情怀》的作者,幸运的加入到这个歌咏的行列里 ,感到特别的荣幸和自豪。此刻,我站在天涯海角,望着天边故乡的云,充满着惆怅,充满着泪水。我真的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词汇来感谢我黄土高坡上的乡亲和书友们。

《情怀》是一本还没有杀青的书稿,目前仅在内部传阅。它以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和对故乡赤诚的情怀,檩笔直书,为家乡记载了珍贵的史料。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力排一切羁绊,并深深地意识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曾经发生的才是典型的。我的确很重视文笔的优美,但我更相信自己的直感,对基本的事实我绝不会乱加修饰。

《情怀》是一部文学作品,但绝不意味着它不是一部史书,它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尽管当局限制这样或那样的题材出版,但是,历史不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或许正因为如此,我必须抱定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客观的详实的抢救下我亲历过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和同辈人目睹的重大事件。我不是为了出版而书写,也没有任何功利的念想。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希望知情者读后给以补充,也欢迎提出矫正。如果说《情怀》的上集主要记述的是毛泽东时代,那么随着时代不断的前进,下集应该侧重撰写的是改革开放30年一个平凡人的脚印与思考。

一本好书终究不会被埋没,即使在内部传阅也不算掉价。为了告慰家乡的爱,我必须耐心的高质量的完成续集。一个人、一件事、尤其是一本书,常常需要用时间来证明它的价值。我不需要广而告之,不需要“书商“认可。读者的口碑就是对作者的最高奖赏。

一年来,我的自信来自读者对《情怀》的偏爱。它不胫而走,在朋友圈里好评如潮,太多的书友不断发来热情似火的评论。西安一个微信家长群自发朗诵《情怀》并在青少年们中间分享,称赞《情怀》填补了下辈人对上辈人认识上的空白,是艰苦奋斗传统教育的宝贵素材,是社会及家庭教育的形象教材,是语文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

上次研讨会,我被家乡的朋友冠以“作家“的头衔,有点受宠若惊。我倒觉得,文学作为一种爱好,坚持业余才没有压力。人生要进退自如,保持平常心,大可不必在乎“名分“。忙于拉赞助作广告,披太多的头衔,在名利场上角逐,容易忘掉初心,迷失自我。《情怀》写作时的心态,就是真诚而平静,这也是经验之谈。生活像一团麻,细细地解开就是好文章……你不妨也試試?
罗宗烈(菊黄雪白朗读)

罗宗烈老师和菊黄雪白合影
2020.11.7于海南澄迈老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