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飞似箭,呐喊激如潮
——吴伯箫先生散文名作《羽书》赏读
(文∕周传训)
吴伯箫先生散文名篇《羽书》,很早就听说过,但没来得及拜读,于是曾纳闷:“羽书”是啥意思?今日拜读,恍然大悟,原来“羽书”就是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里所指的“鸡毛信”,也叫“鸡毛翎子文书”。或叫“羽檄”,也叫檄文,就是古代征兵声讨的军书或文章,上插羽毛。
既然是军事文书,就与战争有关。不错,此文结尾表明“写于1936年2月4日大风夜”,无疑,这是为抗战而写的一篇不同凡响的战斗檄文。文章共有12自然段,也是不足千字的精悍文章。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羽书”的出处,其典出于《汉书》,“以木简为书,用于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即是“十万火急”的信件。而且文章引用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的诗句加以诠释。因此,“羽书”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值得留意的是,这篇战斗檄文并没有像古代檄文那样,直接向敌人发出声讨,向同伴发出征召,而是顺着首段对“羽书”的解释,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作者小时候目击过的真实而生动的故事,那就是莱芜在民国初年发生的著名的“草把子事件”。
说起“草把子事件”,我们莱芜人大都知晓。据《莱芜市志》记载,民国四年农历十月二日,也就是1915年18日,莱芜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抗税暴动,3万农民在孪宫村民栾思信和西嵬石村张金山为首的72个村手执草把、棍棒集结口镇和山口,砸烂了劣绅的酒店、油坊和布店。同时又砸烂了县长的官轿,县长凌念京被迫化妆成农民狼狈地逃回县城,劣绅被吊在庙里,《吊庙》戏剧演的就是此事。“草把子”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是这次大规模的农民抗税斗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
文章对故事并不是如县志记载的那样直接和完整,而是以目击者的身份和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记忆中“羽书传檄”的故事。同时,也从侧面为我们提供了“草把子事件”的真实而生动的珍贵的感性资料。
值得留意的是,文章的重点并不在“草把子事件”本身,其事件的交代也很简单,着墨不多,甚至连这个事件的名称都没说出来。相反,文章而是把重点放在突出交代“羽书”这个信件的紧急和重要程度上。
文章中作者对小时候见过的“羽书”进行了说明:“方方的,下端有柄,顶头插两根鸡毛,正面写字,是‘速速速’。”从而突出了“羽书”的主要特征。
为了突出了“羽书”的重要和紧急程度,文章把着墨的重点放在人们对“羽书”的态度上,那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得呢?
首先看‘那个前来送“羽书”的“邻庄的小伙子”的外貌、语言及动作描写吧:“那人穿着短袄,扎着腰,戴一顶瓜皮毡帽。”“他(对庄长)喳喳着说:‘鸡毛翎子文书!’”“那人从腰里掏出文书来,又嘁嘁喳喳地说:‘口子镇,啊啊,初五鸡叫赶到!啊啊,每人一根白蜡杆,两束干草。一庄传一庄。不得有误!不去的烧……’”其中,小伙子紧张结巴的表情和语言就足以显示了“羽书”的重要程度。
其次,还表现在周围人及庄长的表情和动作描写上:看到“羽书”,“站在周围听的人脸上都立刻罩了一层严肃与矜持,相互看看,也偷偷回头瞧瞧,气氛恰像深秋的霜期”“听着听着,人人的嘴都闭紧了,身上顿时充满了小心与力!庄长接过木牌来,手都哆嗦了,即可吩咐,……”
其中,“气氛就像深秋的霜期”一句比喻,就道出了气氛的严肃和紧张,这就应了古人常说的秋天有“肃杀”之意境。“哆嗦”一词就形象的显示了庄长看到“羽书”时的紧张程度或是重视程度。
再次,还表现在“环境描写”上:黄昏,“家家门口的狗在冷打慢吹地吠着。”继而,“空气很平静,不,又有点儿异样的浮动。”后来,“记得,天紧跟着就黑了,漆黑。”“狗仿佛都不再吠,沉默锁在了全村,像暴风雨的前夜。”
此段“环境描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由“平静”到“异样”再到“沉默”,“像暴风雨的前夜。”一个“锁”字,突出了“沉默”的时间之长和程度之深。这些都显示了“羽书”传檄的威力之大。
文章在第8至10自然段,交代了“草把子事件”的结果并再次强调了“羽书”传檄的威力之大:一夜之间,3万人齐聚,3万火把齐燃,“县长的轿子在那里被农民捣毁了,坐轿子的是上头拍下来的量地委员,也受了重伤。县长听说是化妆成庄稼老头逃跑了的”,“很久才知道口子镇上几个领导的,砍了一个,坐狱了俩”。“速速速!很快就集合了大帮人,烧了大火,千万根白蜡杆底下,有人被打倒了,有人被赶跑了”,“那‘鸡毛翎子文书’像雷公电母,又像天使,它散布着风雨,也常是带着幸福,在飞!”
其中,作者把三个“速”叠用,两个比喻“像雷公电母,像天使”突出了“羽书”传播之快和作用之大。
最后,文章先用一句话交代了一个故事,即“8月15杀鞑子”。“那故事只听得传说,还没见过历史的明文记载。说是挺齐心的,只一宿就将那蒙古鞑子从中原给肃清了,真是悲壮,痛快,可歌可泣的历史的页数!可是谁发的命令呢?”
作者随即就引出了一段精彩的感召誓言:“我想,传递消息会用的是“鸡毛翎子文书吧?虽说山遥水阻,交通多滞塞不便,但你晓得,羽书是会飞的!虽说中原版图辽阔,足迹殆难踏遍,然而,速速速,羽书是飞得快的!虽说,敌人已布满了中原,混进了户户家家,做了户户家家的主人,但,你要明白,忿怒锁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血液都被狠毒煮沸了,即使怒不可言,笑里也可以藏得住刀子!哪怕它鞑子再多些,只要下深了锄,自然会连根也拔尽了的!”
结末这段精彩的真情召唤,就是这篇“羽书”檄文包含的“向同伴征召”“向敌人声讨”的内容。文章连用了三个“虽说,但是”转折复句,组成了排比句,气势犹如排山倒海,且句句丝丝入扣,铿锵有力。它像一根火柴,点燃起抗日的大火,它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它像一把“大刀枪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这正像文章的最后一句呐喊:“啊,‘鸡毛翎子文书’飞啊!去告诉每个真正的中国人,醒起来,联合了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等哪一天,再来一个8月15!”即“再来一个8月15 杀鞑子!”
是的,文章结尾两个自然段,如檄文征讨,如征召誓言,从而向敌人发出了冲杀般地怒吼!
总之,文章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运用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切身经历的事件体验,极其形象地诠释了“羽书”的含义。细想此文,我认为,文章如果围绕文题“羽书”而谋篇布局的话,那么整篇文章可以概括成“三步法”,即“概念定义法”、“故事举例法”、“檄文总结法”。这样,文章就可达到了步步为营、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文章结尾标署日期“1936年2月4日大风夜”,这正是全国开始抗日的前夜。刘邦《大风歌》诗云:“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文,既是一首“大风歌”,更是一篇战斗檄文,那是同道的呐喊,那是战斗的号角,那是一曲“黄河大合唱”!
最后,笔者还是拙吟《五律·赏读吴伯箫散文〈羽书〉有感》诗一首,以表达对这篇美文的无比崇赏吧:
“国破山河在”,乌云漫九霄。
“羽书”随历记,火把向天烧。
伏案风吹夜,报仇笔作刀。
檄文飞似箭,呐喊激如潮。

周传训,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山口村人,曾用笔名丑牛,艺号听虚斋主人。生于1961年1月9日。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毕业任教至今已有38周年。曾荣获“莱芜市教学能手”、“莱城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市“感动我们的‘十佳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积极投身人文教育研究和地方文史实践,多次被《莱芜市报》和《联合日报》及莱芜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酷爱诗文与书法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专业一级二级(证书)、市评论家协会会员。诗词获北京诗词大赛金奖。诗文书法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杂志。著有诗文集《虚斋散吟》。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