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镂刻家乡故事
历史铭铸老家传说

2020年11月5日赤峰综合广播在“95-8”读书会传题节目中,著名节目主持人孙迪,隆重推出“赤峰作家新书访谈录”,介绍了何景瑞撰写的著作《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的写作经过。

红山文化八千年,写书策划40年,一场庚子新冠肺炎,让何景瑞知道了人类生存的脆弱,懂得人生也就是一口气的力量,做为一个农民草根写手,深感自己的社会担当,有一种地域家乡文学的重大责任,触动何景瑞的心灵,产生用文字把家乡的故事与传说永久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的想法。一支笔写下何景瑞的一字一句的家乡,一阵春风刮起千言万语的初头朗。

初头朗是何景瑞的老家,是他的故事与传说的原创地,当他步入老年,走进陌生的城市,每当半夜写作时,就会朝着初头朗的方向,默念那条曾经洗澡摸鱼的东河,想起母亲的泪花,看着河水的减肥变瘦,流淌出乡愁乡恋乡思,人生如河,寄河所依,如今的干河哭无声、泣无泪,让何景瑞的笔下写意更加坚强,徜徉在文学的海洋。

初头朗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同东逝水流进中国的记忆大海,很多的故事传说只是口头相传,很有可能被永久消失,如老赤峰县在初头朗的始末、苏林燕公社的变革、四成号庙宇的消失、亿年龙骨的出土、全国第一石城的发现等等,很多人并不知晓,何景瑞在整理挖掘过程中,采访了很多的地方老人和村干部,捕捉到大量的详细历史资料,编入《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中,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书,共分8大章节,395页,全书20多万字,是一部集家乡历史、文化、传说、故事、人物为主的作品专集,是烛照历史的珍贵文献,是干部、学生、村民必备的学习资料,全方位展现地域文化的演进,用详实的史料记录了地方风貌,用浓重的笔触彰显写作风格,具有历史性、实用性、思想性、判断性、独创性、文学性和收藏性的著作价值,首创全国以乡村命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专集。

书中的《爷爷讲聊斋》,在我懂事的时候,故事缺乏,文化生活落后,时代固锁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人是饥饿中的中国梦,灵魂深处渴望故事的添饱,一人讲,多人听,聊斋成为载体,影响了几代人,多少人在爷爷的聊斋中度过。爷爷记忆超人,读一本书,能熟背全书,被人称为活聊斋,他讲的故事是家乡人快乐生活的源泉,哪里有爷爷,哪里就是快乐的聊斋,从那时起,我便有了很多故事。

谈到小说创作,何景瑞说,文学是使新闻永远成为新闻的新闻,但是,今天的文学却成为丑闻的新闻。所谓的虚构,乐哀莫大于心死,浪费时间的无聊,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未必欢欣,逐渐走向滑坡,一步步逼着后退,腐败没有在斗争中胜利,那些没有达到目的背后,实际是黑幕后的故事,并没有批判性的存在,虚伪为实,社会不真,蜂拥中的创作,成为讨好的工具,把人性人生,弄成小温暖、小欢乐、小故事、小情趣、小幽默、小诗意,大的格局,写成小资作品,也不知道小到什么程度。社会是钉子,作品是锤子,理念化诠释心理学的写作,绝不是魑魅魍魉的文痞作品,去争权夺势,去抢钱而争风吃醋。

何景瑞的学习与众不同,他专学《红山晚报》,用新闻视角观察社会,体会文学,一个赤峰,一张晚报,每当夜幕降临,就是他的晚报时光,冷风打窗夜读翁,晚报精神占领他的学习全部,从中收获了作品,也收获了人生。

何景瑞是一个写作杂家,从新闻报道到文学创作,再从小说、散文、诗歌中写起,近些年发表的作品上万篇,达200多万字,很多作品在征文中获奖。

何景瑞完成《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之后,正在创作《大辽人物风云榜之契丹九皇》,添补契丹文化的空白,他说,结交文人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创作是他一生的不变追求,一定坚持到底,继续努力,用最好作品,回报赤峰。
(购书、藏书电话:13948693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