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陈佩君,上海作协会员,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台湾《青溪新文艺》等报刊发表。2003年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行囊》。2008年获得上海五一工程文化散文金奖,2013年完成长篇小说《老城厢》,2016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与小说合集《魔都咖啡》。2018年3月,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无法刹车》等。
有事请拷我
陈佩君
1
二十七岁,我进入寻呼台当了一名“拷姐”。
很多情况下,我习惯被动。换言之,我习惯被生活推着走。比如说,我来寻呼台报到之前只是勉强通过五笔字型打字关。面对话务房里二十岁左右的女孩,还有十指落在键盘上飞舞的速度,我开始晕眩。
2
次日,我被安排到夜班话务房。
你通过什么关系进来的?邻座用一种假声问话时,我正在接听一个电话。客户是一位男士。夜深人静,这种纠缠的寻呼声音对其他人来说应该司空见惯。而对于我来说第一次遇到。
大概上苍眷顾我吧,才让我有幸进寻呼台。趁下一个电话未进来,我迫不及待地回答。目光也同时朝向了邻座。凭我直觉,邻座的年龄应该和我差不多。
我叫沈黛,是兄长托关系进来的。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如果没有学历,只能通过关系。邻座仍然用假声,算是一种自我介绍。沈黛并不漂亮。一副四环素牙让她养成了笑不露齿的习惯。她的身材也不美。按她的说法就是生过孩子的女人大多是这样,而我仅仅是个例外。
我叫宁咛,以后请多多关照。
我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已传进电话那头,却又不知道如何把控局势。某些夜不归宿的男人似乎自带神经质。而沈黛像一个老练的游击队员,面对复杂的敌情,显示出应对作战的超强能力。
3
一周之后,我被安排到日班。仅仅一周的时间,我获得每分钟可打一百二十个字的成绩。沈黛说我是超人。我心里却在嘀咕那是被生活给逼的。
男人下岗在家,经常拿两岁的儿子来要挟。砸打声和儿子的哭闹声,让隔壁邻居李婶心惊肉跳。李婶那个十九岁的女儿阿芳告诉我,如果愿意,她可以带我去寻呼台,无论如何让台长录用我。
沈黛抽烟的姿势非常漂亮,应该是老天爷给她留下这么一点值得炫耀的东西。她劝我别再这样折磨自己的时候,神色悠然自得,一脸洒脱的模样。
是不是从阿芳嘴里流出去的,我已没心思去追究。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那些可怜的自尊只有不见阳光时才可以存活。女人之间,比老公、比儿女、比漂亮,还能比什么?烟雾里的她和烟雾外的我似乎再也想不出可比的东西。
4
一个月之后,我被临时调到销售部。下班后沈黛经常会溜进来,一双目光游离不定,好像在捕捉什么。见我向男客户介绍新型产品时,她会刻意地发出假声,女人漂亮就是本钱。
那段日子,拷机销售量直线上升。话务房的寻呼声音越来越密集。然而,这个家却越来越不安宁。我擦拭嘴角的血迹,涂上口红,像没事一样,照常上班。
李婶在房间里转来转去,转得阿芳头也大起来。没有出息的男人,如果我是宁咛姐,早就离十八次婚了。阿芳虽然咬牙切齿,眉上的笔却运用自如。
沈黛的衣裳不断地翻新。口红的颜色由暗变亮,由淡变浓。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有一阵刺痛。但又说不清症结到底在哪里?我突然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5
沈黛右手握着细凉的高脚杯,似醉非醉的模样,似乎在演绎生活中未完成的角色。而那些压抑的情绪可以借此大胆发泄出来,那些隐秘也可以借此敞开。被优选出的拷姐,对这次精心安排的圣诞晚会无不叫好,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激情。
宁咛,我想告诉你,你的秘密早已不成秘密。沈黛左手指向我的嘴角,右手上的酒杯却醉意的晃动。她说她就是一条醉鱼。她的儿子是他俩的“漏网之鱼”。然而,撒网的人因为有了新的渔塘,便匆匆而去。她问我这个故事可笑不可笑?
阿芳和她的同龄伙伴在引吭高歌。高分贝声响让我下意识地将手捂住双耳。这个动作在那个三天大吵四天小吵的家里逼迫成惯性。听不见或不想听,捂住双耳是给各自找台阶。其实,我可以不去接受沈黛所谓的言论,女人为什么不能把男人当作梯子,让男人甘当垫脚石呢?
然而,沈黛的言论持续发酵。从物化女性到自我物化的言论,我内心确实有些触动。在发酵的作用下,本能反应她和我之间又多了一个毫无来由攀比的内容。沈黛悄悄告诉我,她的前夫从不会动手打女人,他把房子和存折上的二十几万都留给了她。她说这也是女人应得的资本。
晚会快要结束时,阿芳到处与人合影。她挽住我手臂的手柔柔的,我脑海变得一片空白。别怕,凭你的条件,还怕找不到好男人?阿芳的口气就像一个饱经沧桑、深谙世事的人。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6
除夕,我返回到话务房。想到上幼儿园的儿子等我买一辆乐高老玩具电动车回家,键盘上的手指恨不能一键就能敲打出一串数字或者文字。新年的祝福声刺激我的耳朵。我忘记了时间。
凌晨一点半,寻呼终端显示器上的灯渐渐暗了下来。摘下耳机,不经意看见沈黛的电脑屏幕上有一个未发出去的信息。“亲爱的,我马上下班,请在门口等我。”似曾相识而又遥远的呼唤,在沈黛从卫生间回到座位那一刻,没有了距离。寻呼台门口那些“风雪夜归人”腰间一定同时会发出那轻脆的拷机声响。
你回去时麻烦告诉我妈一声,让她有事拷我,我和朋友们在外吃夜宵。阿芳风风火火赶下班样子,很可爱。
这么晚了,你怎么回家?沈黛一边补妆,一边问我。她好像在等我回应,却又好像来不及等我回应,便先向我解释刚才那条信息的原由。他开车来接我回去。他不是“漏网之鱼”的父亲。
我等候头班车再回家。然而,当肚子在提示自己需要进食时,才意识到自己用这样的方式傻等真是不值。
我带着一身的酒气回了家。李婶拎着菜篮子从小区门口走出来。我告诉李婶有事请拷阿芳。李婶捂住鼻子,倒退几步。怎么都变成不想过日子的人呢?有哪个男人喜欢这样的人?她的背影渐渐远去,我看不到她的神色。
7
开春了。那些出墙的桃花,总令人惦记。前来销售部的客户会下意识去张望一下。柔和的粉色,在心底铺排开一片春色,真的说不清销售量上升的原因归结谁?不过,寻呼台能留一块地种植桃树,确实有些新奇。
如果领导调派我当护花使者,即使工资是原来的一半,我也愿意。我朝沈黛看了一眼,心里犯嘀咕,真是一个站着说话不知腰疼的人。
当十分春色被它吸引去七分时,沈黛被调派到销售部专售股票寻呼机。选男人就像选股票,绩优股和潜力股看你目光,就是不能碰垃圾股。沈黛站了两个月的柜台后,不但得出这个经验,而且不知不觉也加入了炒股的行列。
我终究没有加入炒股行列。我只是被调入宣传科后,有时间也有机会去观察话务房内外的一切动向。我发现沈黛股票只做短期线而不做长期线。她烟瘾好像比过去猛。一副“四环素”牙越来越发黑。
阿芳的差错直线上升。每次有客户投诉,我总会想办法去挡架。她的一份情我不能欠。然而,有一个陌生号码频频拷我,最后一次被儿子他爸发现。我莫名其妙又遭到一顿毒打。我找到是阿芳张冠李戴的原因之后,头也不回,抱起儿子,净身出户。
阿芳离开寻呼台之前,战战兢兢将一封信塞到我手心。我恍然才明白原来阿芳恋爱了。这个男人是华侨,有很多钱。岁数和她父亲差不多的年龄。
8
这些天,我在寻呼台附近租了一间房。沈黛有时会过来和我聊聊天。她聊天的话题总离不开男人、股票和房子。她说从来没遇见过像我这样傻的人。
女人有多少日子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本?你这样躲避,难道你儿子他爸就不来寻呼台闹?要明白你的境况与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哟。说着说着,沈黛又把她的前夫给她的房产储蓄翻了出来。你带着儿子,怎么找男人?
这句话似乎触痛了我的心。难道我逃离那个家只为了找男人?我突然记起那个张冠李戴的号码。我把原委和经过逐一向沈黛交代。她惊奇地叫出声来。
怪不得这个股友找上门,什么话也不说,就是拖我出去喝咖啡。这个阿芳难道就这样拍拍屁股走人了?沈黛现在知道脸红了,也知道脸红时会说上一句“八字还没有一撇”的话。但她不知道如何安慰我,只能说,有事请拷我!这句话她用的是假声。
9
桃花盛开又凋谢,凋谢又盛开。自从临时被调派到销售部后,沈黛再也没有返回到话务房。一个人站立柜台,想着心思,远眺桃树。
推开办公室的窗就能见到她的距离,我却情不自禁地用座机拷了她。
沈黛听到有人拷她,收回目光,拿起柜台上的座机,问我这是为什么?
我回答,你不是说过,有事请拷你吗?
沈黛说,我说有事请拷我,意思是当彼此看不到对方的时候。
我说,那就给我们的拷姐增加一个寻呼量吧!说完,挂了电话。
当晚,沈黛就来到我租的房子。我知道你的用意,寻呼机销量走下坡路,意味着什么谁都明白。你有什么新的打算?今晚她好像为这件事专程来的。
我看着酣睡的儿子,无语。
我准备和那个股民走。沈黛脱口而出,似乎又觉得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连忙补充说明,那个股民是所有我交往男人当中最满意的一个。
我依旧无语。
有事请拷我。尽我所能帮你。沈黛朝房间的四周扫了一遍,复杂的表情堆积在脸上。
10
很多年后的一天,我和沈黛在路上邂逅。她的一口四环素牙变成一口雪白的假牙。她不再用假声。笑起来也不遮遮掩掩。她问我怎么一点也没有变化?离开寻呼台后去干嘛了?
我说怎么可能没有变化?比如,人的心境,人的思维,又比如人的心态,人的性格。往往心境会改变思维。心境积累思维。总之,这些年来我没有用自己的思维把自己的心境逼到绝路。
你真的没有变。但你却又真的变了很多。你知道吗?那些年其实我挺嫉妒你的。
我问,现在还嫉妒吗?
沈黛看着我,然后以友好的方式抱了我一下。宁咛,我想告诉你,我现在仍然是单身。
我不由地一愣。算不上惊讶,也谈不上奇怪。只是觉得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能有激情把隐私揭露给一个偶遇的人。
我不由自主地也用友好的方式回抱了她一下,嘴贴近她的耳,轻轻地说,现在是5G时代,谁还会记得当年那些事和那些人呢。
【今音评论】
女人自有恪守底线的度量
陈佩君创作的短篇小说《有事请拷我》,能够让读者回味在腰带上挂着BB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段生活印象。小说描写和刻画了四个主要女性人物:我、沈黛、李婶、阿芳。四个人物,四种神情,四个生活方式,四个不同的对待生命的归宿认识和做法,所带来和引起的人物情感与矛盾的冲撞,而小说则是立足于写人物的结果为重点的原因,就在于用小说来探索现代人的不断对生命意义认识过程和结果反映。
这篇小说的根是建立在人物思想的相对未知和可变,然后用具体的人物对话与细节等加以充填,由此形成和产生了小说人物的历史和现象。历史是指曾经发生活过的一段生活印记,现代感是指像小说中这样的人物行为和思想发展轨迹,和当今时代密切相关的是家族历史的延续。
比如从传承的角度看,我最终抱着孩子净身出户;沈黛傍依大款之后遇至坎坷后坚持抱独身理念;李婶既善良和又有狡诈的双重人格;阿芳的助人的热心肠等,都作为各自恪守的自尊底线也好,还是保护自身的方式也罢,其中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为了能够生活顺利、美满和幸福。这三个点是小说三条暗线。
小说几个女性共同的特征就是,忍耐是有底线,一旦突破,就会发生质变,质变是指在对追求个性自由和幸福感的认识与操作上。
小说在铺排上所运用的是交错手法,而且用十个章节来进行展示,分别是按照“我”的眼光,“我”的经历和“我”的审美意识及视角,来作分别转换,像这种形式,所能够凝练的是小说内涵更加集中,如集中在对人物形象和思想的转变空间与其的极限程度。这是从理论的层面上,也主要是从小说中的细节中看出来的。
比如,女性能够承受磨难的极限程度与界限,比如“我”在第七章节里的“头也不回,抱起儿子,净身出户”。比如“阿芳”这个人物也在第七章节里的归宿是“阿芳恋爱了。这个男人是华侨,有很多钱。岁数和她父亲差不多的年龄”。小说也十个章节中的第七章,已经交代了“我”和“阿芳”这两个人物的归宿。
同时,小说为了编织人物、情节和故事的复杂,所采取的是多线并列结构,是把“我”和“沈黛”、“阿芳”等这几个人物用了交错结构来展示小说内涵的好处,是在于小说的容量显得更加厚实,这个是相对于传统小说的单线性结构来认识的。比如并列的多头线索发展中的沈黛这个人物,在立足第七章的基础上,然后再去回观第一章至第六章这个过程中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清晰,相对展开的特征是在于形象的立体感愈加趋于多变与复杂,同时还存在着与“我”的主角位置转化。
沈黛已经作为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第七章,已经从配角变成了主角。从人物“我”的相对的静,由沈黛的活络和灵动对此进行了补白。这时候,小说也就顺利成章地突破了死水微澜模式。它是指小说的静止状和情节发展滞缓等。针对这样一个情况,这篇小说的沈黛这个人物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主要是指和“我”演对手戏,而且从结构的第一章开门见山。
小说人物由沈黛的活络来和“我”的相对文静,共同支撑着小说的框架一路走稳,直至结束。途中,少不了沈黛这个人物在其中左右逢源。这是由小说人物的活性来调节小说的节奏和活跃故事的氛围。
沈黛这个人物也是能够使得小说获得了长扬的特征。这个长扬是指人物个性的大胆、敢闯、敢输等相当有关系。如果这篇小说没有沈黛这个人物在其中穿针引线,那么,这篇小说的生命力和活跃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这时候,赏析小说人物时,沈黛占据的空间相对比较大,在小说的十个章节了面,沈黛也是一个走场人物,比如从第一章一直走到最后一章。因为沈黛的思想和行为陪衬和影响,能够使得“我”最终净身出户之后而勇敢面对生活波折。这是小说的优势,是在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相似生活现象,起到了一个能够借鉴的作用,在选择婚姻的态度上,一定要保持宁缺勿滥的态度,这是小说思考人生的核心所在。
于是小说直接导出的是对婚姻的态度,尤其作为女性而言,如何保持独立、清晰、善良、果敢,在现实中既是保护自身的利器,也是追求幸福的一个高度和一份纯净。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