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讲近体诗的对仗
文/段超美
1、什么是对仗?
答:简单说就是同类的词相对立为“对仗”。就是按照“平仄对立的原则”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副词对副词,颜色词对颜色词,代词对代词等组成的“出句和对句”称为“对仗”。
比如:青斗笠,绿蓑衣。
平仄仄 仄平平
其中青和绿属于名词中的颜色类相对,斗笠和蓑衣属于名词中的“服饰类”相对。
2、为什么要对仗?
押韵、平仄等格式我们都学过了,然而仅仅如此还不能展现出中国古诗特别是近体诗的绝妙意境,因为流行歌曲也能押韵,说书戏本也讲平仄。为了使格律诗(近体诗)的语言能够达到更好的升华,使诗词的是语言艺术,提升到更高的阶段,诗词经过了千百年的提炼就产生了对仗,从而使格律诗(近体诗)的结构具有严谨性和规律性。
(1)、对仗分两种,一种是指两句相对的句子之间,相同位置的词要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2)另一种指两句相对的句子整体要有所匹配,大意要相近。
3、近体诗中对仗的应用范围
近体诗要求对仗的限于律诗和排律;对于绝句不做要求,即可有可无。
4、对仗的基本要求
近体诗的对仗要求十分讲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律诗和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外,中间的各联必须对仗。而律诗中的第三联(颈联)还必须对仗工整(简称“工对”,下面再行说明)。
如果律诗或排律平仄格式和押韵都正确,但没有按要求使用对仗,就不能算作律诗或排律,只能算作“古体诗”或“古风”。
近体诗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多种不同方式: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近体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在相同位置上不能重复,并且尽量避免出现重字(重字也被认为是“病句”,有人看见重字就讽刺为“虫子”)。
5、对仗的类型
对仗是有规矩的,不能瞎对,更不能牵强附会,古诗对仗大致有十三种类型。
(1)名词类对仗
名词类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是对仗里最为庞大的,下面又分为十四个小类,分别是:天文类,如日月风云,时令类,如春夏秋冬,干支类,如甲乙丙丁,地理类,如山川路峰,宫室类,如房屋楼台,器物类,如车舟床,服装类,如衣裙巾,饮食类,如茶酒饭药,身体类,如手足身形,伦理类,如父母兄弟,品质类,如道德情才,文事类,如诗书章句,鸟虫类,如鸟兽虫鱼,花木类,如草木花果。
(2)专有名词对仗
指特殊的人名,地名的对仗,比如孔明对仲达,黄河对太行,宗泽对岳飞,铜雀对宝钗等等。词与词之间或有典故联系,或属于同一类事物。
(3)方位词对仗
表示方位的词对仗,比如上对下,前对后,里对外,等等,也可以混对,比如东对北,南对西等等。
(4)数词对仗
表示数字的词语对仗,比如一、二、五、百、千、两、双、孤、众等等。
(5)代名词对仗
指代人称的如吾、汝、尔、他、谁等等。
(6)形容词对仗
形容词之间相互的对仗、如轻、重、明、暗等等。
(7)颜色词对仗
色彩类的形容词对仗是一个专门的类别,如红、赤、玄、黑等等。
(8)动词类
动词也可以对仗,比如看、读、听、爱、飞等等。
(9)副词类
古汉语里的副词是一个大类,从虚词类里分出,自成一派,比如已、但、忽等等,副词对仗是近体诗对仗里比较高雅的类别。
(10)虚词类
虚词也可以进行对仗,比如与、同、而、则等等。
(11)连用字类
既需要两个字表达,拆开意思不同的字,比如骨肉、宾客、少壮等等。
(12)联绵字类
联绵字是指双音词,拆开后单独的字没有意思,比如葡萄、芙蓉、蟋蟀等等。
(13)重叠字
既两个字连用,比如悠悠、萧萧、茫茫等等。
6、对仗的形式
前面说过,对仗分工对、宽对、邻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多种形式。对初学者而言,我们要熟练掌握“工对和宽对”。
“工对”、“宽对”为诗词术语。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 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 吴万里船”。
对仗就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 “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窗”对“门”(住宅类名词)、“含”对“泊”(动词相对)、“西岭”对“东吴”(方向名词)、“千”对“万” (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相对于工对而言,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顾名思义就是“宽松”的意思,要求没有工对那么“严谨”。一般只要句型相同、 词的词性相同,这样的对仗,称之为“宽对”。如黄鲁直《答龙 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明月对轻裘,清风对肥马虽然都是名词相对,细分类别不同,这就属于“宽对”。
律诗中有个规矩,第二联(颔联)可以“宽对”,第三联(颈联)则要求为“工对”。就是说颈联的对仗比颔联要求严格,这目的是让律诗有个更好的结尾。
因为绝句只有四句分为2联(首联和尾联),同律诗相比它主要体现的是“绝”字。何联是否对仗不做要求,全凭作者的嗜好而定。
顾名思义律诗就要有一定的规律:要求对仗就是和绝句的主要区别之一。
对于律诗的要求是:首联对仗与否不做限制;中间2联必须对仗(颔联可以宽对,颈联要求工对);尾联的目的是结尾,所以对于其对仗与否也不做要求。
下面再以例诗加深对仗的理解。
①唐·杜甫《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猿啸哀对鸟飞回,称为:对偶),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第二和第三联都对的很好。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名。
②唐·杜甫 《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大家看这首,前三联也是对仗的非常好。首联:国破对城春(2种现象相对),山河对草木,在对深;颈联:烽火对家书,连对抵,三月对万金;颔联中虽然“时和别”对仗的不好,但是全诗其它部分都对的很工整,也堪称工对。
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找出许多律诗对仗的例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顺便说一下对仗中容易出现的2个错误:合掌和意隔(包括景隔)
1、合掌
合掌是指上下联对仗中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造成了词语的浪费,是诗词的大忌,故应避免之。
如:
日月如梭逝,
光阴似箭飞。
上下联几乎都用同义、近义词相对,这就是合掌。
一副联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联意思是不是重复、雷同,而不能只看一词一语是不是同义或近义。
2、意隔:就是上下联的句意毫无关联,也就是各说各话。比如:上联说奥运,下联议旅游。上下联毫无关联,无论意景都互相扯不上关系。这就是“意隔”,也是写诗的大忌。
看下面的对联: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这首对联也是上下不沾边,不但意隔而且景隔。
关于对仗的其它几种形式以及需要注意的合掌和意隔,以后在诗词赏析部分还要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