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父亲,名讳郑士军(曾用名:郑世君),1928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往流镇郑营村(当年隶属于淮滨县往流区)淮河岸边一个偏僻贫困乡村的贫农家庭,童年和少年时家境贫寒,父母早逝,跟随同胞哥哥度日,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更谈不上上学读书了。8-9岁开始以到大户人家放牛、扛长工为生。
我的老父亲21岁那年,也就是新中国即将建立前夕,1949年1月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9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同年10月担负守卫朝鲜西海岸任务,1953年1月参加(朝鲜战场)临津江北岸防御作战,开展冷枪冷炮杀敌运动,所在连队(中国人民解放军136师步兵407团2营5连)在98天防御作战中歼敌493人,3月参加夏季反击战役;1955年10月胜利回国。1956年3月退伍复员,回到原籍老家以农为生。现年93岁高龄,在老家与子女一起生活。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我的老父亲在过去的90多个春秋寒暑中,历经国民党统治、新中国建立,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穿越枪林弹雨,历经九死一生,为保家卫国出生入死英勇奋战7年,与无数革命前辈一起,拼来了共和国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发扬了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我的老父亲经历过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和建设、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等一穷二白的艰苦岁月,又逢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美好盛世。可谓阅尽世间沧桑巨变,尝遍人间苦辣酸甜。
我的老父亲一生“忠心爱国、热爱家乡”。当祖国需要时英勇奔赴前线,战场上不畏流血牺牲,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复员回乡后,深居偏僻乡村,用他那勤劳的双手,永不停息的劳作,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辛勤耕作,默默奉献。

我的老父亲总是把“清白做人、与人为善”作为人生信条和行动指南。用他那宽厚的脊梁,扛起生活的重担,虽历尽千辛万苦,无论再苦再难,从不向政府张口、伸手,更不给别人添麻烦增加负担。直至年逾八旬之时,仍起早贪黑,种地放牧,辛勤劳作。不仅没有拖累子女,自食其力,还能帮助子孙,周济他人。
我的老父亲教会了我们“诚实守信、清正为人”的做人理念。他时刻教育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靠信誉发展,凭良心办事,凭人格立身,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兢兢业业,奉公守法,做对社会有用之人。
我的老父亲教会了我们“不畏艰辛、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不挠,顽强克服。记得小时候,经常有周围邻居遇到特别难办或者危难的时候,都去找他,再危急的场面,只要他往那一站,立可化险为夷,云开雾散。

我的老父亲教会了我们“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精神。也许是亲历过九死一生的残酷战争,大半生又都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老父亲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一直都是淡泊名利,无欲无求,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生活简单到极致,“活着”就是最大的荣幸,“活下去”就是最高的要求,在他的观念中,从没有丝毫的“抱怨”、“不公”、“仇恨”、“攀比”等负面的灰暗的东西存在。
我的老父亲文化知识不深,理论修养不高,只有最真实最朴素的做人之道和处世原则,只有用他自己的言行证明着自己,感化着别人。
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党和政府为老父亲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勋章,致敬“最可爱的人”!
共和国没有忘记!
君颂南山诉说南山春不老,我倾北海希如北海水长流!
老父亲能健康长寿,我辈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