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一部染料厂
文/李祖荣
第二十二章
染料厂车间主任们报怨: 工人们他妈的真不好管。
其实厂领导何尝没有报怨?
他们报怨车间的下属们也不好管,都想着调动一下工作,一线车间的想往二线调,基层的想往机关调,
机关的想往厂里办的公司调,更有甚者,向外省的染料厂泄露做各种染料的秘密,从中换得比较丰厚的回报,真是连基本的原则都丢尽了。
人心浮动啊,军心不稳从下岗开始,下岗的观念又从工人们开始反转,这种反转影响了干部队伍,干部们也开始了人心浮动,厂领导也开始晕头转向了,染料厂的大厦开始摇晃了,这个大厦是不是也要轮到下岗了?
多好的一个染料厂!它由解放后,北京各个小染料铺公私合营奠定了基础。
成立了北京染料厂,盖起来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厂房,有了新一代的工人,工人们爱厂如家,为新中国的染料事业,添转添瓦。贡献着每一份力量。
染料厂有六股力量,他们是: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工程师,技术员,他们的技术知识是染料厂的第一生产力。
有公私合营后的染料小店铺店主和徒弟们的勤儉持家。
大兴农民子女的入厂,他们有着朴实纯厚的性格,他们工作上深耕细作,像爱土地一样爱着染料厂。
北京郊区插队的知青,他们年轻有为,吃过挣工分的苦,他们珍惜当工人的身份,为染料厂继续贡献青春。
刚毕业的青年学生,他们天真可爱,有理想有知识,他们就是一张白纸,在染料厂画着自己美丽的图画。
黑龙江兵团,内蒙兵团,云南兵团的回城知青,他们在边疆屯垦戍边,十年艰苦的励炼,造就了他们的智慧,他们是染料厂工人们的中坚,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这六股力量在染料厂党委的领导下,拧成了一股绳,这股绳拉着染料厂,年年增加产量,勇创经济效益,为北京,乃至新中国的染料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染料厂又上了一层楼。
有道是: 齐心合力一股绳,
党的领导生产赢。

2005年的染料厂,经过更年期的痛苦折磨,自己終于要下岗了。一是根据北京市治理污染工厂的条例,它属于污染环境的厂,要不关停,要不搬迁。
二是染料厂到这一年,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下岗风波的影响,自己的经营不善,造就了自己的末日提前到来了。
我们不得不说,在染料厂最后的风雨飘摇的时候,厂长还为染料厂的工人们做了最后的一次努力。
如果染料厂按搬迁的话算,工人或一部分人下岗,或一部分人远离家去新的厂址。
这样工人们都得不到什么,可能也就拿个下岗或退休的公资。
聪明的厂长选择了向北京市申请了倒闭,当然要写许多材料,费许多口舌。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北京市宣布:北京染料厂倒闭。
每个工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工龄,拿到一部分社会补贴。
兵团的工人都有36-7年的工龄,可以拿到11万的补贴。银子没到手,刚听到信,一算计,能拿那么多的钱,都乐开了花儿。
一般十几年二十几年工龄的工人也能拿到七八万。再短一点工龄的工人也能拿到三四万。
水汽车间一个老工人工龄四十多年,还差两月就退休了,刚好没退,他拿了十二万,给他美的,开玩笑的说:厂长是他爹。
他要是退休了,一分都没有,他就差两个月没退休,赚了是12万。
这个厂长真为工人们干了一件好事,让辛辛苦苦给染料厂干了一辈子的工人,最后得到了点实惠。
有道是: 你吃饺子我喝汤,
好心厂长该表扬。

【作者简介】
李祖荣,北京知青,初中毕业。1968年下乡到852农场11队;1972年调到三师钢铁厂勘探队搞地质;1977年返城,在工厂当工人;1986年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发表论文,《伤寒论伤寒中风辩》(网上可查);2009年在北京大学中医学社讲课《浅谈运气学说》《经络和经络感传》(网上可查);业余有时喜欢写诗,也是有感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