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的记忆(3)——粉面
暑假里本打算把脑子里有关山药的记忆描述下来,可家里忙着动工加上工作一直忙忙碌碌,没有闲暇,最近总算清净一点。
山药收回来,大部分放地窖储藏,那些小块的或受了伤的被堆在院里,等地里的收获完毕,腾出时间,人们开始忙忙碌碌准备加工粉面(淀粉),现在实现机械化比较省力,但在我小时候这同样是个费时费力的苦活,先把红薯放到一口大锅里洗刷干净,洗不净以后做成食品会磕牙的。然后运到本村或外村用电磨磨成粉渣,装到一个个铁桶用小拉车运回家,家里事先早已准备好几口大瓮,瓮口铺上用木头钉的箅子,箅子上是大箩,大箩是用木头箍成的木桶,底部用厚布纱蒙住固定好。父亲把两三铁桶粉渣倒进大箩,母亲挑来一桶桶井水倒进去,大箩配有木头杵子,父亲两手抓住杵子熟练的搅动挤压,融入了淀粉的清水变成乳白色,哗啦哗啦漏倒水缸,这时候的父亲在我们小孩子的眼里不亚于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箩要用六七桶水,挑水更是辛苦,粉渣过滤干净后会被放到房顶上晒干喂猪,一两个小时候后,一桶桶粉渣终于过完了,两口大缸也满满的了,里面乳白色的液体在晃动,两个圆圆的黄月亮躺在上面摇啊摇!父亲松口气,抽支烟,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
第二天早晨,水缸里的水由乳白变成淡青色,因为淀粉早已结结实实沉到瓮底了,先把大瓮里的水舀出来,剩下少部分,父亲拿长长的大木棍快速地搅呀搅呀,这个过程叫搅缸,没有体力是完不成的,就是通过搅动让沉下去的淀粉重新融到水里,随着木棍哗哗的搅动声,淡青的水渐渐恢复成乳白色,没等到父亲的搅缸工作结束,母亲早借来二箩,顾名词意比大箩小的箩子,放到另外一口空的大瓮上,把父亲搅匀的水晶一瓢瓢舀到二箩里,父亲拿小杵子一下下重新搅动挤压(过二箩算是比较轻松的活),把细细碎渣过滤出来。重新让淀粉沉淀。等到第二天瓮里的水又恢复淡青色,父亲把水一点点舀出来,下面露出一层深青的粘稠的液体,被清理到小盆里,母亲把它们放到锅里加水烧成黑凉粉,又甜又滑腻!粘稠的液体被清理干净后,露出雪白的淀粉,父亲把他们一块块掀出来,放到大白布兜里,接着把大布兜吊起来,等里面残留的水分一点点渗出来,一个上方下圆淀粉做好了,放到房顶晾晒干,这样的工作重复几次,房顶上便排了好几个汉白玉的大粉面,等着滴水成冰的冬天来临再加工成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