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李宝智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全国13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共20.33万吨,除少数年份为调剂品种而有进口外,都来自本国农业。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纵有人民币千千万,没有粮食,小命难保。
如果农业不能提供有机粮食和必需的安全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时,农村和农业生产部门还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所以必须发挥农业的生态涵养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就谈不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谈不上改革开放和发展,这一点我们都在唱高调,实实在在的有机农付产品少之有少。没有有机农资支撑,你做的什么有机农业,唱的什么高调,老农技人员观念不转变,自欺欺人,作为农业人,良心何在。
我们要注重农耕文明的传承,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农耕文明。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居民记得住乡愁。
农业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农业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至今约200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以上问题,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有机农业便是世界各国的选择,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又一现代化农业《有机农业》。
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涉及土壤、水、空气和生态,化肥的过度使用对土壤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数千万年来,土壤与其承载的各种动植物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消耗植物吸收转化的能量并最终被各种微生物分解回归土壤。现代农业中,土壤的给予和化肥的输入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平衡。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法得到适当的补充。
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大面积使用是土壤有机质的降低,一方面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容易板结,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同时,这也导致了土壤中微生物结构被破坏和活性的大幅降低。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
不科学的使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而除了化肥之外,农药和抗生素的残留也严重污染和破坏着土壤。《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显示,我国13462.4万公顷的耕地中70%以上的是中等和低等耕地。
以前,乡村的田地里蚯蚓很多,随便刨开一块土壤,就可以看到在土壤里蠕动的蚯蚓,有的20公分长,有的不到一公分,看到它们爬过的地壤很松软,且从自身腺体里吐出湿润的泥土。小时候跟随父亲下地,父亲说,蚯蚓多的田地,土壤肥沃。因为它能松动土壤,帮助土壤呼吸,增加土壤透气性及肥力。那时,我很傻,就跑到邻居家里寻找蚯蚓,逮来放进我家自留地里。可是,就没想到蚯蚓是大自然里无边界的自由爬行动物,只有土壤良好,适舒生存,它就不会爬走。
那时,只要天下雨,在农村院子里就能看到蚯蚓,有许多农民在田地里逮了许多蚯蚓用来喂鸡鸭,母鸡吃了下的蛋,蛋黄很黄;公鸡吃了啼鸣声很大。
周末,还有些城里人跑到农田地里逮蚯蚓,用作诱饵跑到河边去垂钓……可是,这些年,农民为了增产奔小康,减轻劳动強度,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虽然丰产了,把地内蚯蚓等有益虫子有益菌毒死了,人还是很历害的高级动物,三年五年还毒不死,但慢慢的给自身种下了灾祸,疾病年轻化,怪病频发,人财两空农产品质量下降,大量的农化残留被人们吞进胃里,虽说一时半会毒不死人,但长期的积累是各种疾病怪病年轻化。
现在田地里很少见到蚯蚓了,即使用大型机械翻地,也很少见到成群的蚯蚓,这又是为什么呢?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生态农业促进会】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为了高产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土壤结构。
过去,我们去田地里用铁锹翻开土壤,看到成堆的蚯蚓在爬动,它们用湿润柔软的体壁在爬行和呼吸,它们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往往在夏季雨天过后,雨水浇灌了土壤,导致土壤中氧元素减少,而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就都纷纷钻出地面。而现在再大的雨天过后,也很少看到蚯蚓了,这是因为现在农民在田地里大量施用化肥引起的,化肥虽能肥沃土壤,但农民对土壤缺乏哪种肥料元素不清楚,就大量滥用,因而造成了土壤酸化、碱化,且土壤板结严重,这样就破坏了蚯蚓生存的环境,一些抵抗力弱的蚯蚓就自然灭绝了,而那些抵抗力强的蚯蚓虽然活了下来,但运动量明显减产,繁殖能力也非常不足。
第二,现在田地滥用农药杀死蚯蚓的生物链。
过去,农民给土地里施用大量的家禽沤熟肥,这些本身就是土壤需要的肥力,没有化学物质,更有益于蚯蚓生活,且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给蚯蚓提供生活营养,等于增加了蚯蚓的营养源;同时,那时农民很少给农作物施打农药,这样更加有利于蚯蚓生活。
但现在,农民一旦发现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就立即施喷农药,因为农民对药性不了解,配比情况含糊,造成农药乱喷乱施现象严重,直接造成土壤病害,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劣变,酸盐碱化程度加剧,肥力下降,直接表现为严重的土壤板结情况,以至于破坏了蚯蚓生存的土壤环境,且随着农民施打农药用量和时间跨度的加大,直接导致出蚯蚓的生物链中断,这也就是我们发现蚯蚓越来越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蚯蚓回归土壤就要改善土壤结构。
现在蚯蚓减少,也引起了农民朋友的高度重视,为了让蚯蚓回归田地土壤,那就要每年深翻土壤,增加疏松土壤频次,有效地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供给,改善土壤环境,给蚯蚓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科学施肥,农民朋友经过土测,发现土壤中需要什么元素的肥料,就按质按量施用,再不可粗放式滥用;同时,还要给土壤增加农家肥、秸秆沤肥的使用量,尤其要给农作物充足施用有机肥,这样也就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从而让蚯蚓的生存环境更加舒适,也利于蚯蚓的繁殖系统功能的增加,从而扩大蚯蚓的生存繁育基数。
第三,对农作物科学施用农药。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农民朋友发现病虫害,而需要施喷农药时,要选购质量达标的农药,且按照使用药说明合理施用,农药浓度一定要配比合理,这样就会减少农药对蚯蚓生存的危害。我们发现,蚯蚓在土壤里蠕动时,它排泄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无机盐,这些无机盐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变土壤的中微细团粒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酸性土壤、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从而增加土壤肥力,这样才能更加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总之,现在我们的确很少能看到田地里的蚯蚓出没了,未免感到有些伤感。这说明了,人们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也伤害了大自然的生存体系。而今,农田里的蚯蚓越来越少,已经说明了现在田地土壤结构出现了“病变”,或者已经很严重了,我们期待蚯蚓回归田地,那就要给它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给它们做好生存保障,提供有益的生活资料,这就要求农民朋友从最基本的改善土壤做起,多施用农村家畜有机肥,施用合格达标的生物肥,科学合理有效的施用化肥,对农作物发生病害时,要合理有效的施打农药,只有做好这些基本工作,才能让蚯蚓自动回归田地,从而让田地土壤重新回归自然状态,才能营造良好的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能做好有机农业,才能让食品安全,才能让全民健康,才能让人类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