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汉服需讲“礼”
缘情六礼汉风体验中心 王 圆
汉装华服载春秋,知礼循仪倍和柔。
长袖宽衣容大道,圆融方正竞风流。
小女子的七绝,虽合平仄,也算押韵,但就诗境而言,既无山水,也无景物,少了诗情画意。
然而,小女子以为,近体诗词,言情言景言物,亦可言人言史言事,故而本首七绝,直言汉装华服,是为表里如一而作。
近年来,随国学大兴,许多女子着起了汉服,清丽,新疑,飘逸,却对汉服的认知,出现显现的错误。就像一些人以为,旗袍就是满族旗人的服饰,和服是大和民族的服装,由此类比,以为汉服就是汉朝的服装,唐装就是唐朝的服装,都是对汉服的误解。事实是,无论唐装还是和服,均脱胎于汉代服装,而汉代服装则缘于炎黄二帝的“上衣下裳”。
唐朝经学家、孔子第31世孙、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在他看来,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为之夏,华夏之所以被万邦推崇,是因“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而国家继吾国吾民之利益而世代传承”。也就是说,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服饰华采与文明道德如一,才是真正的华夏!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五千年的历史传统,随着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的改变,文化环境、生活方式、审美理想也相应发生变化,但汉服万变,不离其宗,如汉服的襦裙,有一明显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而上衣短、下裙长的比例,体现出黄金分割的要求。
襦裙有两种,一种是对襟齐胸,一种是交领齐胸。对襟襦裙之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交领襦裙之襦为交领,分唐式、宋式和明式。襦裙对襟,无论直袖还是广袖,均以齐胸为最美。
曲裾,汉服款式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的服饰,特点是向后交掩。曲裾样式繁多,按绕数可分单绕、双绕、三绕;按长短可分长曲、短曲;袖子可以是垂胡袖、广袖。
袄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不是固定术语,袄是袄,裙是裙。早期汉服上衣,多称为“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襦”字逐渐被“袄”、“衫”替代。袄裙在漫长的演变中,具体意思和细节虽有差别,但均是衬里或夹层的上衣,不离交领、竖领、方领、对襟等特征,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而袄裙之裙,则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
直裾与裋褐。直裾之初,以袍而常服,非礼服,到了东汉才出现在正式场合。裋褐亦称“竖褐”“裋打”,是劳作的衣服款式。
褙子又叫背子、绰子、绣䘿,是古代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是为后世女子的常礼服。
斗篷与披风,均为外衣,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流行于明代,是室外常见服饰。
半臂与比甲。半臂为短袖式罩衣,有对襟半臂、交领半臂、坦领半臂之分,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马甲,样式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臀部、膝部,甚至膝下。
汉装华服,属于历史。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来,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最为鲜明的,是汉装华服的象天法地,在华夏法系的影响下,儒家思想的推崇下,形成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礼仪衣冠体系。
汉装华服,象天法地,规范了服饰礼义,比如深衣之制。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孔颖达说:“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也就是说,深衣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如,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深衣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因此,穿上汉服,就是穿上了礼义,穿上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