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的记忆一——红薯秧
刚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网友有关红薯的文章,染着薯香的,清新的文字把我带回童年少年……,尘封的记忆一下如决堤的洪水流淌——
红薯我们本地人叫山药,那时山药算的上是一家人的主要粮食,山药秧,山药干,粉面(淀粉),粉条……还是每户主要的经济来源。
栽山药首先要育秧,这是个繁重琐碎的工作,每年清明前后,父亲首先要把育秧的大方坑整理好(本地人叫山药炕)。在空地上挖一尺来深,约四五米长,两米宽的坑,四围用石头砌好,把底部用铁锹铲平,撒上一层农家肥,准备工作完成,把储藏的山药(夏天剪藤蔓栽的本地叫蔓山药,作用主要是育秧)从地窖一筐筐提出来,母亲把细长不腐烂的一块块仔细挑选出来,整齐地砌到炕里,父亲用细河沙铺在上面,从远处挑来井水把它们浇湿淋透,最后用塑料布蒙住炕,四围用和好的泥封住。
大约一个月后,隔着塑料布能看到,淡红的嫩芽破土而出,万头攒动,这时就要及时浇水,父亲肩上的扁担被水桶压得弯弯的,扁担随着父亲沉重的步伐有节奏地颤呀颤,有时候我趁父亲歇息时拿起水瓢,学着他把水洒在秧苗上,秧儿不辜负父亲的辛苦撒着欢地往高里窜………等秧儿长到和坑差不多高时,几乎要天天浇水,白天要及时把塑料布揭掉,否则中午火辣辣的太阳会把秧儿烫蔫的,那样一炕秧就几乎毁了,秧苗经过几天的晾晒,原来柔弱的嫩茎变得粗壮,就可以栽了。
等家里栽完了,再长起来的秧就可以上集市去买了,刚采过的炕里秧儿稀稀拉拉的,用水浇透重新蒙上塑料布过三四天,那秧儿就又密密麻麻的了,五六天采一茬,集日头天下午,母亲早早坐在横搭在炕上的木板上,手上下飞舞不一会身边就堆满秧儿,兄妹几个下午放学就不能贪玩,跑回家放下书包,不用吩咐就主动帮父母数秧,大伙谁也不能大声说话,静静地数着,每一百棵一小把,整整齐齐放到地上,随着时间的一点点过去,一把把秧儿在我们面前摆成了长龙,有时候兄妹几个还比赛谁快,看我们数的差不多了,母亲把数好的秧5把拢成一大把,递给父亲,父亲麻利地把它们收拾整齐,用提前湿好的稻草梱成四四方方的一大捆,捆秧看起来简单,但却是个技术活,捆得好的卖相好,就像现在的包装,有的人家还会请技术好帮自己家捆秧。捆好的秧苗整齐码在洒了水的墙角,用湿麻袋盖好。
第二天天不亮,母亲就做好饭,帮父亲把一捆捆秧小心装入大麻袋,父亲吃点早饭,就骑自行车出发,车后架两边是沉重的大麻袋。中午放学我们急切往回跑,父亲已经赶集回来,给孩子们买回吃得,甚至好看的塑料凉鞋!我们兄妹几个沉浸在幸福快乐里……
(注: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 (L.) Lam.)别称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山药、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聚伞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
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大多数地区普遍栽种
番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