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思怡,荷兰华裔知名女诗人、词作家,自由撰稿人,音乐人。擅长唯美爱情诗、情感诗创作。喜爱音乐、种花草,摄影,烹调,喜欢在诗词歌赋里游走。
获奖代表作歌曲【花无寂】【许你今生】等。
诗歌前后在杂志、报纸、各大网络平台和各个微信平台上刊登发表,优秀诗歌作品曾多次获奖,深受扩大读者喜爱与好评。(正在筹备出版爱情诗集)祖籍是浙江省青田县。
【爱你,想你】
文/李思怡
总有一个身影
常常徘徊在梦里
若隐若现
一遍复一遍
总有一种思念
流连在午夜窗前
若有若无
一天又一天
谁在谁的时光交接处
素语浅浅,互放光芒
将痴痴柔情与善良深种?
在且行且惜的路上
将苍白无力的心事
留给记忆,细嚼慢咽
清晰的思念
深情的眸子
在月光下流淌
爱你,想你
柔软的依恋
悠然自得在这一方
天涯守望
爱你,想你
用文字煮出一壶思念
然后坐看,对酌
那些爬满了蜘蛛网的心事
一笑嫣然
不删减,不遮掩
因为那些错过了的美丽
都早已
被种在心间
【今音点评】
诗歌意境自我掌握的界限
《爱你,想你》所表现出来的是对情过浓时的把控。诗歌里面有一条界限,它就在于“一”的量词效应。呈单数与复数。这就是界限,它还同自然环境中的“梦里,”以及“午夜窗前”的相互结合之后,也体现出了一个“夜”的界限。作为表象义的诗歌题目,当它同时又和第二段第二行的“时光交界处”融汇之后,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界限就越加明确。
于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连贯之要点,已经看得出来了。否则,它被隐藏在诗行中不易被发现。这时候要注意的是诗歌的四个段落,逐渐出现了两个层面的形式是第一、第二自然段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对等。这是诗歌的平衡框架,属于设计,具有个性。
所谓的平衡是指第一、第二段由含蓄的混,逐渐过渡到了第三和第四段的清晰。这是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是诗歌主人公在内心深处自我演绎的必然结果,而这个结果趋于好的方面发展。
这种模式所展现出来的还有逻辑学的演绎法效应,它就像推理一样,使得思绪逐渐变得清晰的主观愿望,则更加突出。因为《爱你,想你,》所以在第四段以质感强的细节,加强了对诗点上的针刺法。
比如第四段相对第三段,则更加变得具体与个指,比如“一壶思念,”“坐看,对酌,”“一笑嫣然,”“种在心间”等,它们相对于前面三段,变得更加细化和细腻。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