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微信名,丹桂飘香,实名姚学俊,上海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接触绘画,曾为报刊设计画案;多幅画被兰州群艺馆收藏;并于2000年携画从上海赴京参加中央台录制节目和接受采访。2003接触手工拼布艺术品创作,多次获得好成绩。同时,重拾诗歌创作本行,一路走来至今。

拾荒者老周
丹桂飘香(上海)
命运将一枚不幸的名片
遗落在他的岁月里
从此他与酸楚、拮据结缘
守着智障老妻艰难度日
不再年轻
不再强壮
幸好他还有副坚硬的臂膀
不论日晒雨淋
每天他都穿上那件灰色罩衣
拖着一只钢丝编织的筐
穿行在小区的垃圾箱间
翻找月色
捡拾日光
他以拾荒修补日月圆缺
他以拾荒换取生活的光亮
阳光朝他一步步靠近
直到有一天
他换了装束~~
穿上了红格子罩衣
戴上了志愿者红袖章
管理垃圾分类成了他的职责
他不善言辞
却能指导居民规范分类投放
不让纸屑落地
不许菜汁流淌
他把资源的归宿
整合得顺理成章
……
小区的文明建设
多了一处亮点
老周的筐
装满了爱心与褒奖
溢出了玫瑰花香
【今音点评】
诗歌略带粘滞的认识
对这首诗的争议比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诗歌是围绕着人物对象的特定条件和环境所采取的结构法的特征,是在于粘滞这两个字。这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比较奇特的一种现象。关注的意思就在于如何认识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所含有的特殊性,比如围绕拾荒者为主人公,在进行创作时候的有一个符合人物身份的这样一个情况。这时候的诗歌创作就不能用浪漫情调来对人物进行刻画,也尽量避免用说理部分来对人物进行阐述。
那么按照诗歌必须富有的跳跃,欢快等愉悦情调,似乎在这首诗歌里面最好不出现,然而,作者在处理这些细节当中,也注意到了人物环境的特有的那些情绪和动作。当然,诗歌也反映出了一个矛盾,它就是第二段七行和第三段第五行的“戴上了志愿者红袖章”之间的矛盾。这是诗歌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深度。
于是,要求读者在欣赏时最好也能跟上诗歌人物作随形而变,变思路,变套路。变思路,主要是指理解由人物实际情况所决定了诗歌结构的形式。变套路是指,假如能够克服常规和常态的习惯思维,而主动作对人物的适应,比如适应他的拾荒,也适应他的戴红袖套管理垃圾等。
这说明了诗歌创作既然有它的活性存在,那么也要求读者采取灵活方法去从中寻觅这首诗歌的用意,是想把一个识大体,懂道理的的渺小人物立起来,而它的度就在于能够认识这个人物有做人的尊严,有得到社会认可和尊敬的权利。
诗歌能够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社会底层人物的身上,其中所要表达的是对民生状态的关注,其中有爱心,也有胸襟的开阔,其标志是与人为善。因善而感染社会民众的情绪,其中所拥有的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这是诗歌的暖色调。同时也因为诗歌的暖意和关怀存在,尤其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是在于诗 歌能够懂得尊重和关爱生命的一份道理。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