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家沟纪事
文/强建文

强家沟地处扶眉岐三县交界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虽不物华天宝,但却人杰地灵。生在渭北平原这块热土上,我总觉得亏欠了家乡什么,但一时又找不到真正的原因。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罗局镇纪事》,才猛然醒悟,觉得:真正亏欠的是对家乡的讴歌,对祖先的追忆,这也是促成我组织编撰这部村史的真正缘由。从我记事起,便对家乡有着深厚而浓烈的情感。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我虽不得而知,但父辈们挥泪洒汗勤耕苦织却历历在目。而今,他们一辈辈离去了没有带走丝毫,唯独留下了这片让后代们赖以生存的土地。1949年7月初,在这里又发生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战役——扶眉战役,从此,这块土地上,不仅埋有祖先的遗骨和美丽的传说,更留下了烈士的忠魂和勇士们的鲜血。
儿时的我在夏日的黄昏坐在打麦场上,聆听老人讲那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和传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家乡的认识由朦胧变得清晰。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极目远望,黛色的秦岭与乔山就像两条巨龙,东西横卧,而在两条巨龙中间的这块土地神奇而富饶。周公庙古柏参天,姜太公垂钓的潘溪美轮美奂,太白山(秦岭主峰)的积雪清晰可见,法门寺的钟声萦绕耳边。而正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封建皇权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关中地区,人口大量减少,明代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农业有所恢复,据记载,明代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记载,自明洪武六年(1373年)到明永乐十五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移民十八次,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500多县。为了防止移民途中逃跑,官兵将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串结起来,押解移民上路,移民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身后的大槐树告诉小孩:这就是咱们的老家,所以,至今,移民们的后裔不论身居何方都说山西大槐树是自己的故乡。
我的先辈们当然也说自己是山西大槐树移民来的,由于手臂被长时反绑,胳膊逐渐麻木,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所以移民们也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们也沿袭了这种走路习惯。押解过程路途遥远,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大小便,于是解手就成了移民们大小便的代名词。是移民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虽不得而知,只知道大人们管上厕所叫“解手”,而且也有背着手走路的习惯。
又相传,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年),眉邬生员宋国士家贫,无奈将儿子宋兴儿雇与财主刘公道为佣。傅鹏是富家公子,到孙家庄偶遇孙玉姣,观其貌美,便赠玉镯为信物,刘媒婆正巧看见,因贪图银钱为孙玉姣说媒,拿去了孙的绣鞋。其子恶棍刘彪得知缘由后,偷取绣鞋讹诈傅鹏,被刘公道劝解。当晚,刘彪到孙玉姣家中图谋不轨,误将借宿孙家的孙玉姣舅父、舅母杀害,又将人头丢到刘公道家中后院以嫁祸报复。刘公道派宋兴儿掩埋头颅,抛于枯井又怕宋兴儿泄露此事惹来祸端,就将宋兴儿推于井内。县官将傅鹏屈打成招,又判宋兴儿盗物潜逃,适逢太监刘瑾陪太后在法门寺烧香拜佛,宋国士之女宋巧娇为弟伸冤,前来告状,大太监刘瑾责令眉邬县官赵亷火速查清此案。后真相大白。这出久负盛名的《法门寺》在我的先辈们嘴里活灵活现,不但能随口唱上一段,更能准确地说出孙巧娇家住眉县东门外孙家庄,傅鹏家住金渠镇,而宋巧娇告状就是从眉县东门外过渭河上北塬经扶风到法门。每到冬季雪天站在塬上高处,可以看见宋巧娇那双三寸金莲留下的足迹。别处的雪都没有化,唯独宋巧娇走过的脚印上雪早化了,因为她是孝女,孝感天地啊!
儿时的我出于好奇,自然会在冬季的雪天去寻找那一串串的小脚印,结果可想而知,不论是古老的传说还是凭空杜撰,反正《法门寺》这出历史剧在我家乡周围久演不衰。
斗转星移,转眼到了公元1949年7月,正是在这个火热的夏季,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大将军的指挥下向统治陕甘宁地区的胡匪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于是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展开了解放大西北的重要战役——扶眉战役。
1949年6月,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和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副长官马鸿逵率领共九个军15万人,联合向进驻西安、咸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反扑,受挫后被迫西撤。胡宗南第18军团的第65军、第38军位于扶风以南、渭河以北、陇海铁路两侧。第36军、第90军分别位于渭河以南的眉县,金渠、槐芽、哑柏镇等地区。马步芳的陇南兵团第119军位于武功至扶风一线,第82军、第129军位于长武、彬县、永寿地区,马鸿逵的援兵团第11军、第128军位于麟游、崔木镇一带,企图联合作战,凭借有利地形,阻止我解放军西进。
这时,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总兵力已达40万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为贯彻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大西北的战略部署和“先牵马打胡,后牵胡打马”的方针,决定以一个兵团钳制“二马”,集中三个兵团歼灭胡宗南主力于扶眉地区。

7月11日,第一野战军各兵团按照预定计划发起进攻。第九兵团先行进入狙击地域,第二兵团西渡漆水河,经长途行军迂回至守军侧背。12日攻克午井高望寺、强家沟、罗局镇和眉县车站,切断胡宗南西逃退路。第十八兵团占领武功后继续攻击前进,午夜进入罗局镇一带,胡宗南第65军、第38军发现被包围后急忙向宝鸡方向撤退。第二兵团与第十八兵团密切协作,猛烈突击,将国民党部队的三个军压缩在午井以西,罗局镇以东的渭河北岸。被包围的国民党部队多次突围未成。与此同时,第一兵团沿渭河南岸西益公路西进,歼灭胡宗南第九军主力后于12日占领眉县,完成了对渭河以北的国民党三个军的战略包围。12日15时许,第一野战军各兵团发起总攻,经5小时恶战,全歼被围的国民党部队,紧接着,第一野战军主力乘胜追击,到14日,相继攻克蔡家坡、岐山、益门镇、凤翔、宝鸡等城镇。退守永寿彬县的马步芳、马鸿逵见胡宗南主力部队被歼灭。未敢增援,随即撤回甘肃平凉地区。在这次战役中,最惨烈的当属罗局镇狙击战,700多位解放军战士为了共和国的解放事业将他们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这片热土。
解放后的一九五五年,政府在陇海线常兴火车站开始修建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两年后,英雄的遗骨被送往陵园永久安放,后来,烈士陵园经过三次整修和扩修,现已成为宝鸡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座高大的纪念碑也永远告诉人们不要忘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如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早就告别了昔日的穷苦生活,不仅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一批又一批的强家沟子孙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在他们中间,有政坛新秀,有商界精英,有创业先锋,有艺苑奇葩,更多是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打工一族,他们的成长环境并不优越,他们的求学之路充满心酸,他们的创业过程曲折复杂,但他们取得的业绩鼓舞人心。不论他们身居何处,也不论身系何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强家沟人。
每当一座座漂亮的民居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街道硬化完毕,一项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和投入使用,虽然其过程曲折而又艰辛,但是,想起为了这些项目的争取和实施而付出艰辛的一大批强家沟人,我从内心深处由衷感激,是他们默默的奉献和无私的资助与支持,才使我们的家乡有如此大的变化。我坚信,有他们继续关心与支持,有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强家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