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我的家乡——宁强】
作者:荣蓉
在陕西西南部,与四川、甘肃三省交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略显神秘、低调而朴实的县城,这便是我的家乡,宁强。

这里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理险要,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水的山区县。由于此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崇山峻岭,易守难攻,便成为西北羌族文化南迁路线中一个重要的聚集地,氐羌人世居于此,传承着千年的特有文化。

据史料,殷商时期,此处便是氐羌聚集生活重地,周武王伐商时,羌人首领带兵应援。春秋战国时期,白马氐集中在今宁强县西南部,秦国统一巴蜀之地后设蜀郡,将县全境归其管辖。两汉时期,此处为葭萌县地,属汉中郡管辖,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刘备得蜀地与汉中郡后,将此地改为汉寿县,相传大将军关羽(汉寿亭侯)的封地便是此处。

两晋时期,此处羌人没有参与中原动乱,由于地势险要,此处也没有受到五胡乱华的灾难波及,和平安宁直至隋唐。唐武德年间,在此处设金牛县,在今大安镇设县衙。

自古入蜀八大通道,史称“蜀道”,其中最险要的“金牛道”便从此处经广元入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便是形容这一段。

宋时,设三泉县,直属京师管辖,是中国历史上首例中央直辖县。元初设大安县,属沔州管辖。

至明初,撤大安县,并于沔县,明洪武二十八年平羌将军宁正平定陇南地方氐羌叛乱后,在今甘肃徽县建立宁羌卫,翌年羌民田九成揭竿而起,连破官军。明太祖朱元璋派征西将军耿炳文镇压。次年九月遣宁羌卫指挥姜观在羊鹿坪——即今宁强县城所在地修筑城池,将卫所由徽州迁于此,“盖辑宁氐羌之义多欲羌之永宁耳。”,由于此次叛乱,此处羌民被杀者甚多,多受官军追捕被迫南迁,散户则撤于山林,全县境内所余羌民不足万人。


伴随着羌人的流血历史,首次出现了“宁羌”这个称谓。由于重要的战略险地,官军在此处设立宁羌卫,驻军万余,与本地居民共生共存,人口剧增,明成化年间,设宁羌州,辖略阳和沔县两地。

清朝时期,保留了宁羌州,缩减所辖之地,辛亥革命去州设县,于民国二年命名“宁羌县”,民国31年,改“宁羌县”为“宁强县”,此称谓沿用至今。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强县城,建立人民政权。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沉淀,宁强县人民在风雨变迁中艰难地保留下了羌族古老文化传承,主要有服饰、用具以及祭祀表演等。

宁强县全县有羌族文化实物200余件,从事“上刀山、下火海”等傩艺武技表演艺人竟有360余人化传承的同时,宁强人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文化,包括美食、建筑等等。


当地人偏爱的美食不胜数,热面皮、根面角、假鱼、麻辣鸡、核桃馍等等总让人饮津不止。宁强县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同时造就了多出风景美地,让人流连忘返。

鸡鸣三省的青木川,此处便是热播电视剧《一代枭雄》的人物原型魏辅堂所治之地;宝塔寺,形似宝塔,巍峨如云;千年银杏,见证着羌人的风雨历史;大禹洞、黄龙洞,让人体验了西北最南端的特殊溶洞风光;二郎坝峡谷悬棺和天生之桥,让人感叹鬼斧之生工、人力之伟大。

感叹之余,美景之处不胜枚举。宁强,一个很小的地方,这里少了些繁华与嘈杂,多了分宁静与安详;少了些高楼大厦与豪车,多了些原始、自然与纯真。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略显神秘,但纯真质朴的小地方,宁强。

作者简介:荣蓉:从林业工作岗位上退休,爱好唱歌跳舞和朗诵,愿用真诚善待自己和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