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然之美,美在自然;手足之情,美在纯真。因为大地的自然起伏,才有了河流;因为温度的自然不平衡,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春夏秋冬;因为人生的纯良真诚,才有了我们绚丽的生命。我们敬畏山的巍峨和气度,只因它的沉默和亘古。我们敬重水的执着和委婉,只因它的情怀和随性。而兄弟手足情深的岁月恰似山水旎旎的画卷,斑斓着生命所有的遇见,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美好,也充满了梦幻。
兄弟相处不可太苛,太苛无兄弟。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己之长,不可扬,越扬越少。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三分靠运,七分靠己,努力过就好,尽了心就行,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的体会,才是最真的感悟。兄弟相处凡事不求十分,只求尽心;万事不讲圆满,只求尽力。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兄弟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无情不过时间,凉薄不过人心。红尘滚滚,真真切切地经历,才会懂得世态炎凉;物欲横流,清清楚楚地体会,才会明白人情冷暖。潮起潮落时,回眸远望,原来可以相信的还是兄弟;缘聚缘散间,抚今追昔,其实可以依靠的还是兄弟。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但是仰观宇宙的善良、俯察自然的本真却一刻也不能丢弃。这种人类天性是永恒的光辉,只要拥有,就无愧于心;只要珍惜,就无憾于人。如此,则兄弟之情日久天长,则手足之谊与日同辉。

苏轼苏辙手足情深:好关系不是匹配出来的,而是构建出来的
安徽省东至县大同中学 吕晓晖
骨肉相连两兄弟,黄泉碧落永相随
《宋史·苏辙传》中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轼,健壮结实,脸长额高胡须长而末端细;苏辙,小两岁,丰满圆脸,身材高大。两人性格也是迥异。苏轼为人外向,天真好辩,不顾后果。生性豪放洒脱,不拘礼法,犹如其诗词,纵横恣肆,挥洒自如;苏辙则为人内向,谦虚谨慎,忠厚朴实,善于守拙。因此,在仕途上,苏轼锋芒外露,树敌不少,屡屡遭贬;而苏辙则沉稳持重,仕途稳健,一直做到拜相参政。
不过苏辙受父兄影响,在大是大非政治上同父兄保持一致。因此,二人政见相同,志趣相投,感情和睦,相亲相爱,相知相随。他们相互劝勉,相互激励,相互敬重。苏轼评价兄弟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而苏辙则对兄长始终充满敬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两兄弟从小一起吃喝玩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参加科考并同时考中。二人志趣相投,无话不谈。在读到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时,同时感慨并立下誓约:等他们功成名就之后一起抱团养老,夜雨对床而眠,共听萧瑟风雨。“夜雨对床”成了兄弟之约。
在以后的宦海之中,他们聚散依依,心心相印,进退同步,荣辱与共。为官,他们总是尽力申请到离对方更近的地方;时常,鸿雁传书,诗词唱和;也有同朝为官的时候,更有同时被贬。最感人的是,在乌台诗案中,哥哥在监狱里写给弟弟的遗书中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诗句;弟弟为解救哥哥奔走求助,在皇帝面前磕头,宁愿削官哪怕是舍命也要为哥哥赎罪求情,无不令人动容,连神宗皇帝也被感动了。
苏轼去世以后,苏辙按照哥哥的遗愿,为他撰写墓志铭,把他藏于嵩山山麓,然后变卖家产,把侄儿接来同住。后来,苏辙病逝,也葬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追随哥哥而去,终于实现了“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约定,彼此再也不分开,也实现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愿望。真是:骨肉相连两兄弟,黄泉碧落永相随。
苏氏手足之情发自真性至爱,历久弥深,同气连脉,终生如一。令人赞叹,令人羡慕:有兄如轼,有弟如辙,足矣。
那么,他们之间的因缘到底有多深?
一 、家风是土壤, 家教是种子
《三字经》里有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当苏轼苏辙读小学时,父亲常常在外游学,忙着“高考”呢。可是考了三次都未中。和许多父亲一样,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但是,望子成龙,至少自己不能是条虫,要想孩子智慧开光,父母先得有自己的“光”吧。不能在科举考试方面,也要在其他领域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父亲苏洵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只是及时改变人生方向――放弃科考,潜心于学术研究和创作。
读什么书,怎么仿写名人名作,出题考验写作水平,父亲亲自示范并指导,身教甚于言传,父亲的三观、政见、文风对儿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年父子成师友,多年父子成同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读是最深刻的鼓励,陪考是最鼎力的支持。所以,“三苏”横空出世,名震京师,一起惊艳了北宋嘉佑二年的那个春天,一起立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世间有如此父者,能有几人身体力行构建如此良好的家庭氛围?
甚至,仅仅看父亲为儿子取的名字,也能看出父亲的良苦用心: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 “瞻”与“由”,一个是高瞻远瞩展望未来;一个是低头看路审视来由,“轼”与“辙”,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都属于“车”一家。这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寓意与有意的构建吗?
一个人成长的根在家里。屋檐下最好的励志课,就是父母不断地成长。屋檐下最好情感篇,就是兄弟齐心,不离不弃。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苏轼苏辙不仅是兄弟,还是同学。 在生活中在学习上,长兄对小弟是爱护是帮扶;在感情上,小第对长兄是依恋是敬重。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拥有太多共同的经历,自然拥有太多共同的回忆。这便是感情的源头。
二 情义是基础,是根
也许你会说这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使然,可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历史上兄弟不和、反目、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秦二世胡亥处死扶苏以及其他十几个兄弟,残忍至极;曹丕视曹植为竞争对手、心腹大患,命其做《七步诗》,曹植作出诗才幸免于死。李世民对李建成李元吉发动“玄武门之变”;他们之间只有政治利益,没有骨肉亲情。
魏晋时期,吕巽诬陷弟弟吕安(嵇康的朋友)至死,就因为看上了弟妻。就是在宋朝,兄弟不和也是常见。王安石与王安礼,王安国属于新旧两党,政见对立;曾巩与曾布也是一样;蔡京与蔡卞同是新党,到最后也是互不相容。
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人生若被利害转移,则肝胆亦不免楚越。”只有藐视利益祸害,才能享受人间至美的东西,比如手足之爱,苏轼与苏辙无疑是典范。摆在他们中间的,不是利害祸福,而是“对床夜雨”的誓约,这是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线,贯穿生死。在他们一生互通的信件及唱和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对床夜雨”的誓约。
三 行为模式:互动不可少,维系是关键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诗歌是情感的催化剂。诗歌唱和、诗歌寄情是兄弟二人的最常态。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
1061年,26岁的苏轼初仕任凤翔判官,平生第一次尝到与弟弟苏辙离别的滋味,此前他们一直在一起,从未分开过。弟弟苏辙从京城开封一直送哥哥到郑州西门外,苏轼作诗《与子由别于郑州》,对人生别离的伤感、对“夜雨对床”兄弟之约的期望,尽在字里行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后来到了渑池,收到苏辙的来信,于是苏轼回复《和子由渑池怀旧》。“雪泥鸿爪”,往事只能回味,人生尽是漂泊。
十年后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途中携家眷前往陈州(淮阳)――苏辙任职地,在弟弟家里住了七十多天后,苏辙把他送到颖州,一起前去拜访欧阳修,在一起他们又待了半个多月,出发前一天晚上,兄弟二人又在颍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轼写了两首《颍州初别子由》,其中有诗句: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颖州一别后,六年不曾见。苏轼本来在杭州任职,因为苏辙在济南为官,于是自请去密州,就是因为密州离济南很近,希望可以兄弟长聚,奈何这一愿望仍然未能满足。1076年“秉承中秋,欢迎达旦,大醉,兼怀子由”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化思念为祝福,化伤感为豁达,化个人小情诗思为天下大情怀。“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人生而孤独,中秋让人间有了共享的月光,思念让人心有了共享的记忆。于是,人心便得到温暖,人世便有了温馨。字字含情句句温暖,直达人心;而且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当苏辙手捧这样的书信,一定是情不自禁心潮汹涌。掩卷而思,举头望月,一定也是夜不能寐,不禁低吟浅唱兄长写给自己的诗句吧!
1079年,44岁的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生死未卜。苏轼与长子苏迈约定,如有凶兆,送饭以鱼为暗号。有一天苏迈出门办事,请一位远亲代为送饭又忘记告知这一暗号,偏巧远亲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在极度悲伤之中,给兄弟写了两首诀别诗《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其中一首是: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以后事相托,从此阴阳两隔,有违兄弟誓约,无奈只能“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兄弟之爱超越生死超越时代。一字一泪,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苏辙看到兄长的诗后,大为悲恸,嚎啕大哭。
为了营救兄长,苏辙冒死向神宗皇帝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字字含泪,句句含情,宁可不做官,也要救兄长一命。神宗皇帝看了兄弟二人的诗书也备受感动 。在众多人的周旋下,苏轼得以免死,被流放黄州,苏辙受牵连也被贬到筠州。
情到深处自是怅恨别离。人生离多聚少,悲喜随之。苏轼放任外官时,苏辙总会想办法主动申请去离哥哥最近的地方做官,而苏轼也是如此。他们总会鸿雁传书,彼此诉说心声,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百首。
这份真情,这份执念,已经到了没你不行的境地。苏轼对苏澈从一而就、一往情深。苏辙对苏轼也是敬重有加,肝胆相照。
“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行为模式是在相处的过程中,通过每一次互动,涌现出来的东西。”
他们兄弟二人一有机会就聚在一起,(尤其是苏轼喜欢到苏辙家里小住)“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散,鸿雁传书,互通心灵;一旦有难,鼎力相助。苏家兄弟的感情不因距离的遥远而产生隔阂,不因时间的流转而变得生疏,反而愈远愈深,愈久弥坚。
所以说,互动不可少,维系是关键。而且这种维系不是刻意为之,是情不自禁,是心有灵犀,是情感的需要,是精神的慰藉,是灵魂的相通。
四 力的平衡、给力很重要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发展慈善事业,创办公立医院,堪比和煦春阳,带给世界无限生机和温暖。他襟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但他终不改乐观率真的禀性,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然熠熠生辉。”苏东坡天生就是一个发光体,魅力四射,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座。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对这个世界,子瞻的魅力在于他的感染力,而对兄弟子由,不仅如此 还在于他的情感力,主要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更多的是有关“子由”的诗歌,真情流露,至真至性,堪称经典。而对兄长子瞻,子由的行动力也是杠杠的。
送别兄长,从一个城市送到另一个城市。比如送苏轼去凤翔任职,从京城开封一直送到郑州;送兄长去杭州任职,从陈州一直送到颍州。当兄长有难,弟弟冲在最前面,得知苏轼将要被捕,第一时间给他通风报信;当兄长入狱,弟弟奔走求助,冒死上书,舍官救赎。受兄长牵连,官职被贬,也毫无怨尤。
“十口无归更累人” ,很多时候,弟弟承担起帮忙兄长照顾家小的责任。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苏辙照顾苏轼家小几个月, 等兄长安顿好以后再把他们送过去。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晚年又被贬至惠州,苏轼只能带侍妾朝云和幼子苏过前往惠州,其余家小都托付给了苏辙。苏辙自己尽管人口众多,经济困难,但还是义不容辞地为兄长分忧解难。苏轼去世后,苏辙变卖家产,接侄儿过来同住。
从某种意义上讲,暖第子由就是温馨的港湾、坚强的后盾、情感的依靠、精神的慰藉。
可见,子瞻的魅力在于它的情感力,子由的能力在于他的执行力。两者都很给力,相对平衡又相得益彰。所以说:构建良好关系,互动,要平衡,要给力。平衡,才能和谐才能长久;给力,才能显示态度、力度与温度。
总而言之,苏轼苏辙手足情深的因缘不外乎“教、情、亲、力”四个方面。教:家风是土壤,家教是种子。情:情义是基础,是构建良好关系的前提,是根。亲:互动往来就是亲,亲就是近,维系是关键,是主干。力:力的平衡、给力很重要,是“叶”,是枝繁叶茂。
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同胞兄弟、同窗学友 、同科进士、同党同僚、知己密友、患难之交……有了更多的关系维度,感情自然就深沉了。
于是,想起一句话:“好关系,不是匹配出来的,而是构建出来的。”亲情、友情、爱情,世间的好关系,大都如此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