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2020年元月份,我有幸到武威市的民勤县参加了外甥女的婚礼。说来也怪,喜欢一个地方仅仅是从地名开始。武威一直都是我喜欢和向往的地方,而民勤单从字面上就让人想入非非,所以民勤同样具有神秘色彩让我深入腹地去探究。就在车站我指着“武威站”三个字给儿子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武’和‘威’单个字就让人望而生畏——”“合在一起更厉害!严肃而严谨!”儿子接着说,“像这不苟言笑的三个字,自带威严,在审视、检阅所有经过这里的一切!”武威的确不像其他城市尽是妖娆的高楼大厦吸引人的眼球,从火车站到汽车站的街道宽敞而整洁,街道两旁并不高的各式建筑四方四正就是以我想象中的样子默默伫立,接纳着、思考着、衡量着每一个和我一样走过的人。
仿佛武威直击灵魂深处而我却不能坦荡荡地回应,没敢多逗留我们急忙忙地坐上了去民勤的车。到达民勤县城时天已擦黑,热情的民勤亲戚招呼我们吃过晚饭,然后住宾馆,准备第二天去外甥女家。
晚上闲着没事,我百度了一下民勤县。民勤县是武威市的下辖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历史悠久,东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同时也是沙井文化发祥地。民国17年(1928年),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

(二)
冬天的天总是亮得很迟,好不容易挨到了天亮,民勤的亲戚来接我们了。出了宾馆门,才知道昨晚下雪了。雪是无声无息地落下来的,薄薄的恰好遮住地面,民勤以这样别有的方式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我们的车子缓慢地行进着,街道两旁的树木挂满了冰凌,一排排、一行行、一片片静静地矗立着。我们看到了柳树的婀娜,杨树的挺拔(当然可能还有叫不上名字的树)。低着头的仿佛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梦,昂起头的仿佛在展示着自己傲人的身姿,舒展着手臂的仿佛在拥抱世界。每一棵树仿佛都深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晶莹的故事,每一棵树都让我们惊呼不已!我们自诩为居住在黄河边的从来没有如此景观!但是在这干涸的沙漠地带竟有如此鬼斧神工,真正是造化弄人。
渐渐地我们离县城越来越远,路两旁的树被低低矮矮的一些植物取代了,这些不知名的植物浑身也挂满冰凌。抬眼远眺,朦朦胧胧中若隐若现的尽是沙丘,鼓鼓囊囊地向远处伸去,天苍苍野茫茫,远处雪和云连接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
外甥女家离县城不远说到就到了。这是个不大的村庄,一家一家的房屋墙连着墙一溜儿摆开,尽管各家有各家的大门,但是从外表看每家好像一模一样,幸好有门牌号,不然会迷路找不到家的。在这些房子的背面还是一模一样一溜儿摆开的房子。每家大门前都有一座带着锁矮小的袖珍房子。问之,则曰是机井房,生活用水全靠它!民勤是个缺水的地方!
午饭后,热情好客的民勤亲戚——一位在嘉峪关工作的年轻小伙儿带我们去看他们的沙窝窝和梭梭树。我们行进在村口的公路上,公路两旁全是无垠的土地,尽管有雪,但还是能看出来一边的土地打磨得齐整,另一边的土地还残留着杂七杂八隐约可见的玉米根、叶。我在心里犯嘀咕,都说民勤人勤劳,地怎么能荒成这个样子呢?
亲戚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指着路旁打磨齐整的土地说:“这边的地要继续耕种。”他又指着有玉米根的土地说:“那边的地不让种了,退耕还林了!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再不退耕还林两大沙漠一旦汇合联手逼进,民勤县可能就消失了!”亲戚边说边带领我们走上了有玉米根的这边地。“这些田地边的渠,是打井浇田的渠,因为退耕还林,井也封了,渠也没作用了。以前啊民勤有很多湖泊,随着土地荒漠化这些湖泊慢慢消失了,最后连最出名的青土湖也干涸了。自2001年起,温家宝总理先后16次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国家领导人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民勤人治沙有了更大的信心!实际上从上世纪60年代起民勤人就开始治沙了。春季造林,秋季压沙,一代又一代的民勤人前赴后继延续着自己的治沙梦。2010年干涸了50年的青土湖终于又碧波荡漾了!我们现在要去看的梭梭树就是一种造林固沙的普通植物。你们看——”顺着亲戚所指我们看到了前面的沙包上一棵棵挂着冰凌的小树。“梭梭树并不高大,但它的根能够深深扎入沙层,直至固定流沙并防止侵蚀。”说话间我们上了沙包,来到了梭梭树林。
梭梭树矜持而又不失野性,虽然浑身挂满冰凌,但仍然能看出它们生长的随意,那些看似不经意伸出的小胳膊、小腿并不能挡住我们的去路。从形状来看它们一出土就开枝散叶,细细的枝叶像黄河边那些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但是它们不懈地年复一年一点一点在努力拔高。这个不起眼的生灵啊,这个普通的生灵啊,它把自己置于风口,它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抵挡住风,它用自己瘦弱的根固定住沙。
拨开薄薄的雪,细细的沙湿润润地显露出来,好像没有掺杂一丁点土,梭梭树就是在这里扎根的!在雪地里我们还发现了一撮兔子的粪便,说明梭梭树并不孤单,还有朋友相伴,只要不是一个物种出现,我们的土地就会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家乡,我知道民勤的东南面是我的家乡。孤陋寡闻的我这一次绝对不会先入为主仅仅从地名就注定我的喜好了,我对民勤和民勤人有了震撼心灵的认识,我从来没想过民勤竟然和我的家乡息息相关,从一定的角度来讲民勤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的家乡。

(三)
小时候家乡风沙多,尤其是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家乡动不动就来一场与心情和景致大相径庭的风沙。当西北面的天空渐暗,紧接着天地间浑浊一气到处充斥着泥土气息的时候,我们知道大风要来了。容不得半点犹豫急忙收拾院子里比较容易被风吹跑的东西,像搭晒的衣服、挑水的桶子、背篼、扫帚等等物件;再赶紧紧闭门窗,被子、衣服能入柜的入柜,不能入柜的盖上塑料、报纸、床单等等;锅碗瓢盆和案板也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风说到就到,先是噼里啪啦的,那是院子里的东西被吹得发出的响声,可以想象它们东倒西歪的样子,紧接着就是天地搅合在一起了,风裹挟着沙,沙带动着风,浩浩荡荡杀奔而来。太阳也胆怯了,藏了起来,天地间只有一种昏黄的颜色。风沙磨擦着电线,也许还有树木已经柔软了的枝条发出“呜——呜——”的声音。风一阵紧似一阵,没有门闩的门突然就被气流冲开了,门帘被高高地掀起,急忙捉住门帘,闭紧门,把门帘紧紧地夹在门缝里,在门的后面顶住一根木棒,一切才得以消停。本来屋子里人的嘴里已经满含着涩涩的土腥味,现在一番抢救下来好像都在吃土。这样的风,三天一小刮,五天一大刮。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偏偏在春天风多,难道这就是春风,难道只有这么用力了大地才能被唤醒?但是我分明看到树绿了,草绿了,花也开了,而风还在刮。直至上学,突然一次风刮得天昏地暗,黑板上老师写的字淹没在黑暗中,老师的影子模模糊糊,正在上课的老师只好停下讲课给我们讲故事。也许老师正好讲了风沙的由来,也许老师讲了个励志的故事,也许老师的故事很精彩,只是我一句也没听进去,我担心风,一直望着窗外昏黄的带着血色的天空发呆。后来有一次我终于亲自见证了风是怎样来到我的家乡的。其实我的家乡是个很美丽的村庄。如果没风天气晴朗,如果恰好太阳快要落山,如果刚好我和姐妹们、和爸爸从山里收工回来,在那个最高的山头,在那个可以俯视整个村庄的山头,我们停下了脚步。我们和爸爸顺势靠在那个山头的斜坡处,头枕着手,看着远处,看着我们的村庄,听着村庄里的狗叫鸡鸣和蛙声人声,夕阳照着我们每一个人,红红的。天空辽远,清一色的山峰一层一层荡漾着向远方推出去,爸爸突然会指着远方说:“你们看,火车!”姐妹们叽叽喳喳,有的说看见了,有的说什么也没看见。而我确实什么也看不见。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爸爸是怎么知道那儿有火车的,爸爸说,只要看见移动的烟囱就是火车在行走。有了爸爸的指点,我终于如愿看见了移动的烟囱,那烟囱就在群山中间行走,烟囱的周围是重重叠叠的山峦。相比较烟囱,我更向往那些山峦,那些山峦是什么地方的呢?一次,正在山上锄地的我们突然看到那些山峦的尽头扬起了一阵阵黄色的烟尘,看似很轻很轻,跟雾气一样,但是后来烟尘越飞越高,越飞越广,最后汇成一片浑浊的黄褐色云,云飞快地向我们靠近。我能感觉到那是一把巨大的伞,伞盖遮了太阳,遮了天空,伞盖里群魔乱舞,沙尘翻江倒海般地涌动着,而伞柄像注入了魔法似的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着沙尘。这是绝无仅有的特大沙尘暴!尽管爸爸叫我们不要害怕,说有黄河可以阻挡沙尘暴!但我们还是以极快的速度跑下了山。刚到山下,沙尘暴就劈头盖脸地来了,黄河没有挡住沙尘暴!黄河只是分解了沙尘暴!世界变成了黄色!我们眯着眼艰难地行进着,在一阵紧似一阵的风里,在漫天的沙尘里,断断续续传来了一位妇女呼唤自己儿子的声音,声音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焦急迫切,仿佛儿子已然被风吹走了,听得人人心里急慌慌的!后来在县城上班,沙尘暴还是经常光顾。即使不刮风天时常也会下土。我的工作在室外,有时工作笔记上粘上一层土,涩得写不出一个字;而更甚者,一次我和同事贴花验证(工商执照一年一次的验证),刚把花揭下来,那些土像被吸住了一样齐刷刷地粘在了花的后面,这样执照上就再也贴不上去了,叫人无可奈何,所有这些工作只能暂时停下。

(四)
曾几何时,国家提出退耕还林,家乡那些“多种庄稼多打粮”的山头栽上了一棵棵文冠果树、沙棘树、杏树!家乡人一桶一桶挑水浇灌着那些树发芽、长大!随即“野火烧不尽”的草乘势而生长覆盖了这些黄山头,家乡的一个又一个黄山头变绿了!有时回家,我也喜欢走走曾经走过的路。当我来到那些山下,当我还在想象当年那些熟悉的黄山时,横亘在眼前的却是墨绿色的山。那些裸露的黄山我还没来得及告别,这些柔软的绿山却突兀地让我拥抱,我仿佛一下子不能接受,逃也似地离开了。不过,一路上我欣喜地想,山上有了这样的植被,还怕沙尘暴再刮起吗?是的,曾几何时,家乡的沙尘暴少了,现在即使有风,也没了那么多沙尘。感谢家乡人还给了本该属于自然界的东西,感谢家乡人给了我们洁净的天空。而我却忘记了伞状的沙尘暴!只要空气好了,沙尘少了,谁还会考究它?今天到民勤,尤其听了民勤亲戚的一番话,我突然醒悟了。当我们欣赏美景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制造美景、保护美景的人!民勤人就像那些矗立在沙丘上的梭梭树,默默地担负着防沙治沙的使命。没有民勤人,没有像民勤人一样千千万万个治沙人的努力,那伞状的沙尘暴还会刮起,家乡还会被沙尘暴笼罩。勤劳的民勤治沙人像梭梭树一样开枝散叶、盘根错节的造林治沙只为荒漠化的土地少点,更少点!没有民勤治沙人的人进沙退,没有民勤人从源头上制住沙尘,家乡人能够偏安一隅吗?家乡人的努力能这么快就有结果吗?也许还在和黄河也挡不住的风沙做斗争。从来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因才有果,从来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人们是一个整体、一个命运共同体,是休戚相关的。衷心希望民勤人、家乡人,还有像民勤人、家乡人一样生活的人从此彻底告别沙尘暴!

作者简介
孔庆霞,靖远人,喜欢文字,也喜欢以文会友,希望以文字为缘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