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家南大沙坑
我在双辽种羊场堡石图居住时,家南一里许,有一个方圆三百多米的大沙坑,这个大坑是早先年种羊场开采矽砂时留下来的遗迹。
过去,由于雨水充沛,沙坑里经常积水,里边生长着蒹葭芦苇、蒲棒水稗,坑边还生长着茂密的狼尾巴草、红野柳、串地龙和苦麻菜、婆婆丁等野生植物。因为这里距离村子比较远,牲畜和家禽很少光顾,所以,每到夏季,栖息在草丛里的蝈蝈、螳螂、蚂蚱和水里的青蛙、蟾蜍等,安然无恙。沙坑边还生长着一墩墩马莲,春末夏初,有的野鸭在马莲墩里安家落户、絮窝下蛋、孵化鸭雏。
沙坑的底儿是硬的、水是清的,每到盛夏的中午或者傍晚,孩子们就经常来到这里洗澡解暑、追逐嬉闹。夏季的清晨傍晚,阵阵的青蛙叫声从坑里传出来飘进恬静的村子里,给人们增添了不少情趣。
沙坑四周高岗,驻足可凝望,坐卧可沉思,是军人回家探亲、学子假期休息的约会聚集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回首快乐的青少年、寻找逐渐成长的青春期,点评故里,漫话乡谊;交流追求感触,讨论人生得失。
近几年由于种羊场干旱少雨,沙坑干涸了。坑里和坑边的野生动植物,也被满坑的黄蒿所取代了。没有水了,沙坑经常是寂寞的,只有那些虽然低矮、却很密集的黄蒿在“一岁一枯荣”着,无人收割,也无牲畜践踏,更无人放火烧荒。夏日里,再听不到蝈蝈和青蛙的鸣叫声了,只有蚂蚁等细小昆虫,在蒿丛里悄悄活动。
沙坑要恢复过去那种有水、有青蛙和有芦苇的繁荣热闹景象,恐怕是很难了。但是,随着自然界的变迁更迭,沙坑不会是永远寂寞萧索的,因为,已经有人在沙坑的四周栽植杨树了,树木一天天长大了,必将改变原来荒凉萧条景象。沙坑或许能慢慢地演变为土坎坡地,成为绿树葱茏、百鸟来仪的另一番景色的绿色家园。
江山易改,天理难移。人们可以把平地变成土坑,而难以保持坑里常盈以水,水里水边生息各类物种。但是,改造自然,永远是我们的良好愿望、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顺其自然,任其荒芜,说明我们在秽乱田野、侮辱家园,如是,早晚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和后辈的叹息责怪。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则是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进取法则,不然的话,干旱必将持续,荒废难以扭转。正是:
锹挖镐刨历阴晴,犹如笔迹入画屏。
一经挪动千年土,高低归宿各分明。
劝善能开六尺巷,褒奖可竖功德铭。
春华秋实何处去,已进天目视野中。
深识于2020年11月2日敬足斎
宋今声,现为双辽市书友协会秘书长,四平日报特约评论员,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在《四平日报》《红色社员报》《延边晨报》《吉林日报·东北风》《吉林银行业》《东北金融》《春风》《今天》《浪淘沙》《金融博览》《中国征信》《中国信合》《中国火炬》《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农村》《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速读》《新文学》《辽河之水》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已经完成中篇小说三部,出版个人文集四种。创作经历和收获,2014年以乡土作家身份被收录《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吉林·双辽卷》。散文《那年冬雪乍化时》被收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2018年卷。现代辞赋研究创作有新突破,辞赋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报刊媒体采用,部分获奖。2018年现代辞赋《陶然赋》被选入中华辞赋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长按二维码,阅读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