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金露,原名史秀琴,曾用笔名在路上;巜大江新诗刊》总策划顾问; 浦东作协会员, 上海浦江/浦东 诗社社员;传世系列 巜当代名家经典诗文》副主编; 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 知名纯文学期刊《中国好诗》杂志签约国际作家(诗人); 巜世纪诗典》签约作家(诗人);
自由职业; 兴趣广泛,喜欢摄影、旅行、画画,喜欢写随笔,多篇诗词发表在巜中国诗歌网》、《世界诗人》、巜诗歌》、巜中国好诗杂志》、巜诗界》、巜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巜人民文学诗刊》、巜传世经典诗词》等众多网络平台及多部作品被收录入书;
回家
文/金露
儿时 幽幽弯曲的小路啊
撑起我的脚尖
爸爸满手老茧带回全家的新年
长大后 妈妈翘首立在村口
老路丈量她的脚步
离乡的学子啊 满腹诗书载着尘土
车轮在红尘中轧过
眨眼间三人穿过
村口的柏油马路
......
今音评论:
诗歌的简约和跳跃处理
《回家》三段九行,以语言的朴实来凸显质感与内涵的做法,也是因理解和认识问题的的思路不同所造就。造就在诗歌的足迹上。比如第一段第二行的”脚尖。“还有第三段第二行的“三人穿过。”这种隔段对比所形成的效果是一个时代的跨越。这个跨越是按照主人公成长的足迹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这样一个诗歌发展线索。
这样一来,或许也有人会问,第二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第二段是陪衬。陪衬第一段第二行的”我。“由陪衬来显出对比,比如对比年代对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如体型与动态,这主要反映在第二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
这时候,会发现在诗歌里面又多了一个人物,那就是第一段第三行的”爸爸。“无独有偶。然而,我们又在第三段的第二行发现了”三人穿过“的说法。
诗歌之所以要作这样结构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看出在诗歌结构上的“幽幽弯曲。”于是,诗歌的分量由此显出,显出主人公成长的轨迹,由第一段的“撑起”“脚尖”而变化为第二段第三行的“载着尘土。”显出用“妈妈翘首”来正衬“爸爸”也老去的状态。
然而在第一段的第三行里面的“爸爸,”还是属于正当年光景。体现了诗歌手法处理上的浓缩。也由此反观当下的诗歌创作中的细节密密麻麻而言,像这首诗歌的表现能力,起到了由浓缩带来的简约与跳跃这两个特征。
这些特征都十分平静地隐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那么要找出它的不平凡,就要采取平凡的对比手法来予以确认。比如,人物对比的“三三制”式,多一个也没有。还如路况对比,第一段的小路和第三段最后一行的“柏油马路。”
再如三段式与主人公的童年、青年、成年相对应。这时候,所认识的诗歌技巧从哪儿来的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是从诗歌创作的自然心境中体现出来的。这样一来,于是又一个问题冒出来了,诗歌的旋律从哪儿来。它也是由心律带出来的。
围绕这样的一个说法,然后再回过头去重读这首诗的话,感悟肯定会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引导着读者在认识事物的所以然方面又前进了一步。然而,针对《回家》这么一个诗题,有没有小题大做。一点不存在。这时候的《回家》含义,还可以继续深刻下去。其理由就在于“家”是一个根的说法之玄。
现在就从根的意义上,再来认识这首诗歌,还有没有其它魅力。一般人会说,不可能有魅力。在不可能面前,要找得出它的可能还不够,还必须要找出它的魅力。
试想一下,这首诗歌的魅力,就在于第二段第一行的“妈妈,”她是以“翘首”的神态,而且是“立在村口”的。这样一来,是不是诗歌的主题就变得清晰了?回答,必须是。它清晰在善知影响下的接力、继承和发扬。
之所以要提及这六个字的道理,就在于第三段第一行所写到的“红尘。”于是,这首诗歌的针对性也就提出来了。针对社会上那些不孝子孙,这首诗起到了鞭挞作用。并在其作用的同时,诗歌的魅力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那就是四个字:弘扬孝道。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