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马彦 笔名枫叶,韩籍华人,定居韩国京畿道。 韩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在韩同胞文人协会理事,《东北亚新闻》副刊主编 。诗文刊发国内外报刊杂志,著有长篇小说《跨国婚姻》。曾获得国内“全国首届沂蒙精神兰田文学奖”、“全国首届运河散文金帆奖”、韩国“雪原文学奖”等国内外文学奖项。 现组稿韩文翻译、图书出版等。
01
空像(外二首)
像逃不掉的阴影
在水一方
时而白云飘过
蝴蝶追逐太阳
大好时光
满园春光
也会仰望星空
寻找月亮旁边的你
不是因为你最亮
隐约的牵挂
是你含蓄的目光
请告诉我你准确的方向
宇宙太渺茫
我无法丈量
只知道——
仰头是你
低头是土地
2017·春天
【今音诗评】
看到这个题目《空像》,或许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题材创作。创作出来之后想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东西。这是我在写评时反复考虑的问题。考虑这首诗歌的构图和段落以及分行,同时还考虑它的内涵,如果是最后两行“仰头是你/低头是土地”,是不是有些太简单了,而诗歌讲究的就是简练。于是,诗歌中的这个“空”,它又具有多层含义。
如果从诗的字面上去理解,它仅仅是以描写一幅天空之画的过程,只不过把过程作了简约处理。比如表现在过程的平淡和结尾处的反转。这是一个差别,由这个差别造成了诗歌在欣赏时的对比度,或浓或淡,或远或近等。
再比如,首先,时空拉距大,有意而为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主要是天空和水之间的上下距离。什么用时间换空间之类的话在这里套不上,套上的只能是在天水间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和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诗歌切入。
既然是赏析诗歌,那么就索性按照由诗歌提供给读者的轨迹,一路走去好了。比如诗歌在时空感上还表现出了上、中、下的“三段式”层次处理。在第一段里,天空和水分别为一个空间的两个层次,而在中间却嵌入了“蝴蝶追逐太阳”的一个时空段,它处在的位置正好是在天水之间。
再看第二段。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在这里的环境变了,变在了“星空”上。第二段既是对第一段的深入,从手法上,是以比较手法来处理的,它所凸出的效果就是一个白昼之分。这是诗歌的一条界限,主要起黑白分明作用。表现在情感上就是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而判断需要什么,需要眼光,所以诗歌在这一段的处理当中,把“你含蓄的目光”放在首位。这时候目的正在完成的过程之中,这个活动并没有结束,而真正结束是在第三段的“仰头是你/低头是土地”。
诗语的含蓄之美,已经足够地把人之间的真爱,表露的淋漓尽致,好比说,男欢女爱;再好比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就是对人世间某段常情的眷恋程度等,这是从比较狭义的角度来认识的。
如果从宏观角度去体验像这样的过程,又要从第一段开始,逐段逐行体验。而每一次体验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就是指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指“宇宙太渺茫/我无法丈量”。诗歌把这些语言集中到一起,就是为表达《空像》服务的。从结构来看,符合简练。
这首诗歌只有十六行,分三段。这时候,还要提到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接触什么样的诗歌比较好。这个好,首先表现在层次上。诗歌层次如果不高,容易误人子弟。同样,读者也有一个选择诗歌环境的权利,这是为不增加精神压力服务的。假如以这个为前提的话,这时候的“仰头是你”就不仅仅是天穹,而可以是指一个你信赖的人。
如果说诗歌要为现实服务的话,这是一个基本的转换方法,也可以说是“反转”。为什么要反转,反转往往是在人感觉疑无路的时候,就非常需要用这个技巧来处理。然后再去理解“土地”的确切含义,就是你在“低头”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土地”生暖意的道理。这个“土地”就是爱人。
02
初冬
像一个身影或旧照片
躲藏脑海深处
时而隐现
任时光清浅悠闲
一语不言
不可游离
你不在的时候
深秋已走远
风陪伴雨雪迎来冬天
绿草和鲜花早已不见
空中有云
你的背影在尘埃中显现
春天并不遥远
2016.12.09
【今音诗评】
《初冬》这首诗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是在于舍去了多余和繁琐的诗歌内容。这首诗歌是通过选择和取舍来表现的。其手法是突出了要表现对象的主要和本质部分。那么,“身影或旧照片”就是这首诗歌要表现的对象,而本质部分就是割舍不了的牵挂。
这是从诗歌也可以视听的角度来认识它,也可以把这个认识称作是“视听语言。”它的方法就是在于诗歌中运用了镜头之间的衔接和选择。这首诗歌只有一段共十三行。大致分十个镜头。但在衔接和选择上,却运用了仰、侧、远、广角、特写等,从多个视角当中来展现和表达对这首诗歌的认识。
认识因每个人的方法和层面不同,所以得出来的结论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这首诗歌的特色,重点表现在角度的自然转换当中,在注意分行的过程中尽量向视角转换靠拢。
于是在第二行,由动词“躲藏”领起之后,在节奏的处理上,不是光注意依靠动词来发展诗歌线索,而是运用了长短句的错落和对景别处理的及时,从而接近了表现本质部分的牵挂,比如从第二行至第七行止,就表现出了这种处理手法。
然而从第八行开始,在行首连续用近似于动名词的“深秋、风、绿草、空中”等,来衬托出那个所牵挂的对象“你。”这首诗歌总分一段,但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第一行到第八行,从第九行开始至最后一行为第二个层次。
这两个层次之间的节奏都不一样是指“先缓后疾”的趋势。如从主角的铺垫上,也表现出了一个“先点后面”的关系。再如,第一行“一个身影或旧照片”就是“点。”而面是指第九行“风陪伴雪迎来冬天”和倒数第三行“空中有云”等。
这时候,再来欣赏这首诗歌,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在现实中,有的诗歌在有可能被读“僵化”时,如果掌握了某种方法,那么,诗歌就有可能在你的手中会放出异彩。
03
当我老了
当我老了
希望你还在
世俗阻挡着遗憾
也情愿
山还是那座山
山水相连
总饶不出那道弯
能照见
当我老了
归心不再似箭
风雨中独行
牵手大自然
夕阳晚霞作伴
无论能否遇见
心相通
总坦然
当我老了
身体须康健
揽尽人间美景
无憾
时间模糊着视线
你便是那温暖
心底泛波澜
怎样的时光
让相思缩短
2017•元宵节
【今音•诗评】
《当我老了》这是一个谁也绕不开的话题,今天由诗歌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在充满憧憬和希望的三个排比段落中,提供了一些把惆怅和不愉快抵消掉的方法。诗歌的共性意义在这里。同时,能够引起共鸣的还有第一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当我老了/希望你还在。”有催人泪下的感觉,只有当年龄趋向老龄化的时候,说这番话的情感和意蕴尤其深远,相反,年纪轻的或许还不曾体会到这些充满复杂情感的“希望你还在”的全部含义。
“希望你还在”是一句祝福语,祝福在“世俗阻挡着遗憾”的日子里,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胸怀。沿着这样的一条内涵轨迹,很自然在第二段,引出了“无论能否遇见/心相通,”读的时候,会在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并且由暖意产生“坦然”的情怀。从境界而言,绝非停留在一般的心理层面上,而是超越了“俗。” “坦然”的心境,能消化和解决现实中的不少矛盾和问题,包括情感和擦肩而过的缘分。尤其是“归心不再似箭”的日子里,由“坦然”来作渡过和走好晚年的“拐杖”。
但是,人的一生在“风雨中独行”时,“总绕不开那道弯,”这个几乎绝大多数都有的经历,正在这里用诗歌通过表述深沉和缠绵的渠道,由此来进一步呵护好自己的身心,包括那个远方的“你”在内。诗歌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叙述一段人生途中的真实牵挂,读来让人觉得温馨。诗歌的温馨就在于善解人意。由善显坦然。有借鉴作用。
借鉴的前提首先是认同。认同“老了”的“康健,”认同如何学会“无憾,”还要认同那些依然“模糊着视线”的日子。由“模糊”来替代泪水,替代一份割舍不了的情,缅怀一生中间无法弥补的遗憾。
诗歌以此为想象的基础,可以由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生发、去想象、去感受和去回味。如果相逢,就是“美丽的遇见。”“无论能否遇见,”在彼此的心中,也“能照见。”
《当我老了,》人人都会有的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