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垠简介:
凤凰诗社欧洲总社副秘书长,现代诗主编。欧洲华文诗歌会会员,国际田园诗社会员。
因爱好文学,喜欢孩子,1996年在大学志愿中填报了中文系,毕业后曾为国内中学语文教师,将自己对写作方法的总结与思考编入多本写作教学类书籍。2004年定居德国,继续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喜欢在各华文报纸上发稿,并担任了德国华商报作者、记者,时有文章见报。为中文学校校庆所作辞赋被德国多家中文报纸转载。诗歌作品散见于《中华诗坛》《中国草根》《中国爱情诗刊》《凤凰诗驿》等。
出版了中德文化比较类双语书籍《总算懂了中国人》,古典格律诗合集《流云又送南飞雁》,现代诗合集《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爱如秋
文/吴垠
生命
最后一刻的华彩
有着无法言语的美
正如那种
无法言语的悲
秋之吻
在贴近耳畔的一瞬
红唇落印
秋落印了红唇
风触动了秋水
万里芳心暗许
千山香腮红遍
谁,知凋零?
像极了
爱情
今音诗评:
诗歌的含境意凸显与技巧并用
《爱如秋》在断句和破节奏处理,都表现出来了。诗歌分五段,但是通过第四段和第五段的结构方式是起唤醒作用。用这样的形式来突出其中的含义,实际上也对诗歌的内涵作了补充。诗题具有定格意义上的作用,是个指的认识层面上所处的一个特定的位置。
这个位置也具有境界含义,是表现在“无法言语的悲。”这是诗歌的灵魂,和其他的灵魂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很容易通过诗题看得出来。诗歌为了把“悲”中有喜凸现出来,则结构了第二段的“秋之吻”和第三段的“印了红唇”来进行具体的描绘,这个过程之美,就在于情真意切,没有任何雕琢和修饰的真情,得以自然流出。
应该感到庆幸的是这首诗歌已经和“生命”直接联系起来,这就能够区别于其它诗歌在境界上的不同。欣赏诗歌或者认识诗歌,一旦在认知上定位之后,就会发现诗歌内在潜藏着许多智慧性的东西。作为选择诗歌在创作时的一种方法,这时候,能否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其中有一份责任和道义。
比如,这首诗歌存在着“去浊。”其过程表现在诗歌的第一段中的第二行“最后一刻。”像这样的定格描写,其实也把场景给局限了。这是因为有更多的读者和编辑,往往就看诗歌的前半部分来决定取舍。
那么,这首诗第一段的结构,它所体现出来的诸要素该如何认识,其实已经作为问题摆出来了。另外,如何从智慧的角度去跳出诗歌的内圈,走到这首诗歌的外围去认识,也可以从中得到收获,这个收获还是由第一段第一行的起步句“生命”领起。
这首诗歌在创作上,本着传统的“诗眼”以及拓展内涵的方式是以“井”字型为主,所以,当认识诗歌能够具备无数种方法的时候,只要选取一两种就已经足够,“足”在讲透,“够”在实际。讲透也是相对的,只能表明一个时期一个觉悟。时期发生变化后觉悟也会变化。
而实际是指针对性,针对当下有那么多的“生命,”都存在着“最后一刻的华彩。”像这种情况不能回避,只能正视其“无法言语的悲。”“悲”也是从“喜”转变而来的。假如把“华彩”作为一个思想高度来认识,那么就会发现“物极必反”的道理和功能,已经在其中发生作用了,所以,选择面对的态度只能说比较客观与中肯。
这时候,还是要考虑诗歌以“秋”为“诗点”而不断对其进行“针刺,”比如,第二段第一行的“秋之吻”和该段的第三行“红唇落印。”所显色彩上的对比度,则反映的是心境上的波动。这样一来,以动感方式,把“秋水”走活了。
这时候,以“水”为媒,再由此把最后一段最后一行的“芳心暗许”拉出来,达到了自然效果。自然是指不做作,能随顺,随在“红唇,”顺在“秋。”而“秋”的含义,如果认真读的话,它所包括的内容和景致,有一股酸涩和难受。因此,这首诗歌悲多于喜,在创作上像这样的比例掌控,非常能够打动人心。因为,人心毕竟具有从善的一面。而善的感染力,却无边无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