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报第一临屏诗创作室成员陈华美,笔名花好月圆,江苏盐城人,现旅居新加坡。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人联盟.香港诗人报社永久会员。有作品在《诗选刊》、《延河诗歌特刊》发表;有作品在《长江诗歌》2017年5期刊发,有作品《香港诗人》2017年第17期刊发,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爱情诗典》,有作品入选《中国诗歌报临屏诗精华作品选》;有作品参加第三届蓓蕾杯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获优秀奖;有作品在《远方诗声》平台“春之美”大赛获二等奖,【唯诗缘】《抒怀2017——现代诗精品选集》铜奖获得者,签约作者等。

秋夜
文/陈华美(新加坡)
秋天一下子
就酸痛夜
没有任何缘由
就这样傻傻地
爱上了你
爱上了这份甜蜜的孤独
风雨中,我跋涉山水
蹲地掩面的绝望,你
拥抱,用一地阳光
三月的风
从来就不相信缘分
憔悴,无望
你,到来
衣服,楼房,花草,窗帘
都在笑
梦,还是上帝安排的一场
意外彩排
今音诗评:
诗歌的破节奏处理
《秋夜》第一段第二行尾“夜”以破节奏的方法从侧面烘托诗歌的“切入,”这样一来,使得第一段的两行就有了比较特设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诗歌主角心境的变化,另一个是具有触景生情的无语。无语状态的语境发生变化,也使得该段第二行的“酸痛,”以直射方式,希望让读者马上领悟到,自然与人彼此相通的触觉。
那么,诗歌的“酸痛”于是也作为诗歌的“点,”由其生发到了第二段第四行,是“这份甜蜜的孤独,”由此,在“酸痛”与“孤独”之间的通道,保持了畅通状态。第二段的侧重点还是偏向于理性的议论成分。
这样的话,第一、第二段当中的景物描写相对少一些,这个意象便是第一段第一行的“秋天。”这时候,在第三段当中,就适当地对第一段的“缺景”现象进行弥补,因此,在第三段的四行当中,每行都有景物,比如,“风雨、山水、阳光、三月 ”等。诗歌一共五段,其中第三段以景物在对前面两段进行照应和平衡,接下去的关键就是要看第四、第五段如何发展的。
这其中涉及到结构的最初思路,其实也是一条情感轨迹。这条轨迹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也就决定了结构的段落方式上的不同,面对这种变化,写评的人如何适应它也很重要,适应是表现对作者的尊重,是对其作品进行客观的看待。第四段开始以偏理成分多一些,但在该段的第三、四、五行当中,又及时以各种意象相加,可以称它为一组,组是以段落划分的。
这时候,可以发现,诗歌出现了两组意象,可以从中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指向和借代的寓意等。这时候的诗歌题目《秋夜》才显得逐渐丰满起来,那么诗歌跟其它文艺作品一样,也有高潮起伏。诗歌中安排这两组意象的出现,已经足够能平衡诗歌里的理性成分。
如果从理性和景物角度看,第一、二段的理,正好和第三、四段的景相互匹配,由此用平衡方式来体现这首诗歌的整体框架结构。第五段是对《秋夜》从广义到狭义的过程诠释,是“梦。”意指人生。而该段的最后一行“意外彩排”属于是认知上的高度,高在有人不认为人生就是“彩排。”从中显出的是对执着的一份质疑。既然是“彩排,”任何事情是否必要执着,就要作出选择了。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