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赵易地话葛城》史说雄安之十三
文/王吉学

在华北明珠白洋淀畔,有座千年古镇,初始葛城,又号濡阳。为乡、为邑、为寨、为军。金元时期定为安州至今。至于葛城之考据,众说纷纭。《史记·赵世家》: 成侯十九年(前356),“与燕会阿”。《正义》 引 《括地志》: “故葛城,一名依城,又名西阿城。” 孝成王十九年 (前247),“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东与燕; 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续汉书·郡国志》 河间国高阳: “有葛城。” 即是此地。

《水经注释》云:... 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郡国志曰:髙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滱水又东北迳 ... 葛武阳平舒与赵。正义曰括地志云:故葛城又名西河城,在瀛州髙阳县西北五十里 ...夫既知葛城在髙阳,则武阳平舒必相去不逺先是 ... 是时赵境东逼,故燕以三邑予之易土。葛城废县今安州治。武阳地阙平舒今大城 ... 停薄于此,故兹坞流称矣。汳水又东迳葛城,故葛伯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 ..."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二曰:筑堤浚塘,恃为边备者欤?葛城废县今州治。《括地志》:葛城,一名依城,亦曰西阿城。在瀛州 ... 移州治渥城县,以葛城为属县。元还治葛城。至元二年,州废,县亦废为葛城镇,寻复故。明省入 ...安州,古幽州冀州之区,为燕南陲,为赵北际,名曰葛城。
一说葛城来源于葛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远古时期,有个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称葛天氏。按史书记载,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据传,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葛天氏下传四十二世至伯益之时,当时属于嬴姓之国。伯益帮大禹治水有功,禹想让位给伯益,伯益隐退,禹子启继位,封伯益长子大廉为诸侯伯爵国葛国国君,称葛伯并准其在古葛地(今河南省宁陵县周边)建葛国。
据典籍《孟子·滕文公》中的记载:“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司马迁《史记》记载:『商汤始居亳,与葛伯为邻,商征诸侯,葛伯不祀,商汤罚之』。商汤灭葛国和其他诸侯国并建立商朝后,商汤封葛伯后裔为商朝附庸国葛伯国。葛国被灭后,葛伯的后世子孙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为子爵。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了宋、郑两国之间的著名“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xū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楚国、鲁国等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于公元前557年葛伯国灭亡。
葛国再次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一支系留居古葛地,后世称梁国郡,外迁四大支系:顿丘郡、琅琊郡、颖川郡、扶风郡。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其中一支流落安州境,遂将居住地名为葛乡城。亦名葛城。安州今亦有葛姓人家。

再有一说,安地上古民人著葛为衣。葛,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二三丈,缠绕他物上,花紫红色。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葛布。根可提制淀粉,又供药用。如:葛屦jù(葛制的鞋子。贫贱人家所穿用。一说夏天所穿用);葛屦履霜,食;葛面(葛粉)等。因此地盛产葛麻,民相利用于生活,故于此地为葛城。
(葛制的鞋子。贫贱人家所穿用。一说夏天所穿用);葛屦履霜,食;葛面(葛粉)等。因此地盛产葛麻,民相利用于生活,故于此地为葛城。诗经中有葛覃gě qín,其文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ì是濩huò,为絺chī为绤xì,服之无斁yì。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据说尧帝统治天下时,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
安州郡名曰濡阳,以其地在濡水之阳,旧志乃以濡阳做洏阳。且谓洏水,据安州志太仓张寅濡易水考:安州郡名曰濡阳,以地在濡水之阳,旧志乃以濡做洏ér,且谓洏水,源自蠡县了儿河,经州城南,俗亦称洏阳郡。又一统志载:易水在安州城北。源自代州广昌经安肃、漕河、徐河、界河、一亩泉河、滋河、沙河、了河、九河,至此合流为易水。

撰稿人简介:
王吉学,网名五色祥云,居雄安新区安州东关,喜欢读书,对家乡的历史人物典故无比热爱。

主播简介:
金波,原名王金波,1971年10月30日出生于白洋淀畔现雄安新区鄚州镇杨临河村(原任丘市辖区),毕业于河北师大英语系,本科学历,中国北漂春晚爱心形象大使,北漂春晚朗诵诗人,雄安任丘艺术联合会会长,白洋淀雄安之声朗诵团队负责人,北京慈善义工联合会志愿者会员,河北省二级广场舞指导员,喜欢朗诵、写作、公益与舞蹈,“雄安/任丘/白洋淀王金波”上了百度搜索,最大梦想是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让世界倾慕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