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天下第一
文/戴高山
一千多年前,据说此石还只是一块顽石。
顽石成人成仙成道,必然要经历天地造化,人间沧桑。并且,此石于此一尊独大,被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是的,除了此石,还有哪块石头,敢称天下第一的呢?
清源山,立于泉州,立于故乡。故乡的清源山之下,立着这一方奇石。这一方奇石,不知何年何月何日,风雨霜雪,造化成型。而后,又有“好事者”据此石之型之态,塑就了中国道教的第一伟人——老子。故而,普天之下,“老子天下第一”,谁敢说不?
不管风雨阴晴,寒来暑往,这浑然天成的神奇,千年来坐地问天,笑容可掬。没有人能够告诉你——君从何来,欲往何去?只见《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这“好事者”是谁?这石像如何浑然天成?而“好事者”又如何通过“略施雕琢”后,方使石头幻成道像呢?
看来,此话甚为简单,却是那么的不负责任。
千年的传说,千古的巨人。
一尊千年的石像,带着中华民族博大宏伟的思想,于东海之滨,于清源山下,静默地、安然地在泉州这一座千年的、古老的海丝城市里,在这一座山青水秀的风景区里,独自,微笑地静坐着。
还有什么记忆,能够描述这位思想的巨人,中华的鼻祖呢?
其高5.1米,其厚7.2米,其宽7.3米,席地而坐的面积为55平方米。这就是中华道教文化的高度、厚度与广度吗?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这是谁的描述?让这位老人,有了精、神、气?
头、额、眼、髭、须等均细雕精刻,独具匠心。
整个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的痕迹。逼真生动地表现出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
这,又何至于是普通的“好事者”所可以为之的呢?
那一年四月,我去过一趟清源山,看望这位不知何许年月、何许风霜,却只成像于千年的老者。其时,正逢周六,一大群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老君正坐的小场地前,或凝神注目,或自由玩耍,或拍掌鼓乐。他们小小的书包,摆放了一地,正玩得开心呢!
这让我想起老君的故事。
据说,老君生来是个白胡子白眉毛的怪小孩,故称老君。所以,后来老到真的白胡子了白眉毛了,他的童趣依旧不改。在泉州有一个传说,当年他骑青牛过涵关,终于成仙立道了。有人在清源山这块巨石上,刻下他微笑端坐的身影;再后来,他那头青牛也在清源山的天湖上,化石了,永远守护着老君。
孩子们依然玩耍游戏着,而这位静坐的老人,却带着千年甚至更古更远的岁月,沧桑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沧桑了泉州石文化的历史。是的,他安祥望着他们。在一千多年和数年之间,有着一段漫长且沧桑的岁月;而在几千年和数年之间,还有一段更漫长更沧桑的岁月!石雕,依旧不老……思想,注定永存……
这是石与泉州的文化,这是海丝与中华的传承!
岁月匆匆老去,连同这几岁的孩子,在不久的若干年之后,在他们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之后,会慢慢变老的!而只有石头不老,老君不老,中华千年的道教文化不老。在一代又一代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呵护中,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不断演化和融汇中,变得越来越年轻,变得越来越广博,变得越来越尊贵了!
又是一年的六月天,我于黄昏之后去看望老君。
暮光暮景,余晕轻蒙,老人的微笑很美,风很清凉。我立于老人面前,深思良久;而后转身,向左向右,慢慢地徘徊——直至暮光散尽了,月明风高融人,伴着虫鸣鸟啾,穿越时空隧道的阴凉。
呵呵,一千年,不止吧?那是两千年吗?还是不止吧!岁月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凝结成型。地上,原本有一块巨石,生成了你的思想和形态。
几乎无须雕琢,浑然天成!这世界原本就有老君,《泉州府志》的那一段话,思前想后,突然发现并没有什么不负责任的。倒是说大实话了,它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天下就有了太极,就分了阴阳。有一块称之为思想的石头,立于东海之滨!
老子本来,天下第一也!而匠心何在?师心何在?吾本天成地就也!
更何须传说,当年他溜出天庭,来清源山观景,他与一个火球打斗。后来,为防火球再来骚扰泉州,他化成这尊神像,守护于清源山之山脚下!
再多的传说,也无法完美中华民族的博大。
老君的微笑,来自于岁月的沧桑,是石的开化,是道德、是阴阳的融汇,是民族文化的浑然天成。曾经,在这一尊巨石之上,还有一个道教的殿堂,是颇为壮观的文化,为历代文人所咏赞的。之后,道观焚毁,老君岩露天屹立,与天地自然浑为一体,成就了永恒民族的永恒史诗。
这,决非“好事者”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与不老。
作者简介:
戴高山,原名:戴良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南安市李贽学术研究会理事、南安市龙阁文化研究会理事。出版:散文集《岁月的水纹》、诗集《三月杏花酒》、小说集《水车》、散文集《我的家园我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