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达意悠然心境——谈解晓方和他的国画艺术
刘克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从闻名遐迩的王羲之故居踱出,洗砚池街路两旁青桐林立,古韵盎然,沿灰红色大理石铺成的人行道东去百余步,是一条古朴的街巷——考棚街。这里曾是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场所,与书圣王羲之用过的洗砚池紧密相接,文脉厚重。此处有一座高三层的独栋住宅小楼,院内花团锦簇,满目春意。推开院门我们见到了多年挚友——著名中国文人画家解晓方先生。解先生出身于文人世家,其祖父解宪章,叔叔解仑先生均为名画家。受家庭书画遗韵的熏陶,以及清幽的蒙山沂水的滋润,铸成了晓方先生质朴善良、真诚爽朗的品格,亦赋予他国画创作的灵感与抒情达意、悠然心境的美学风貌。

在院内绿郁夺萃的葡萄架下,一张石桌,四尊石凳,围坐一起,品着花香、茶香、美酒的醇香,心旷神怡地开始了我与解晓方先生的对话。
晓方先生漫濡翰墨三十余载,传承有度,得之心源,正印证了明代书画家王绂(fu)《书画传习录》中所载:“无规矩不能方圆,制作楷模,种种体要,又为度世金钟矣。”水墨追寻内在的和谐,儒家文化之章法,臻化禅意。在自由表现物象形态和精神的同时,将其所见、所想、所知、所感,经过思维加工,通过水墨意趣、意境的表达,纵使笔墨言万物而气象凸显。

晓方先生擅于小写意,花鸟、人物俱佳。构图聚散有序、疏密得当、设色丽而不俗、墨线深具弹性笔笔到位、情境意境清新自然,气息流畅、宁静恬淡、予人荡气回肠之快感。源于他曾接受院校严格正规的传统教育,于美术史论、“六法”技诀均研习颇深。写意国画则一手扎根传统经典、一手筑基生活与自然,汲古融今、博采众长。加之常年坚持对景写生,提炼创作灵感,因而其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情结,又不拘泥于物象写实逼真,达到了“似与不似”的至高境界。对比当今浮躁气氛甚浓,有些人的画作花里胡哨,经不起细品,细品之下看不出画的意境在哪里,这与晓方先生“潜心治学、宁静务实、踏石留印、心灵手妙”的人品艺德差距大矣。
文人画并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更不是画家的自娱自乐,而是通过笔墨技法来探求作品的思想性。“水为画之魂,墨为画之精”,这是晓方先生作为临沂大学客座教授于课堂上时常讲的画语录。这般心境,只有在丰富而深刻的写生创作过程中,才能探索出其真谛。在深具丰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经过辛勤努力,娴熟掌控水墨交融的韵律,运筹笔间,才能创作出高品格的艺术作品。
《鱼乐图》,这是晓方先生的得意之作。画面上,大片水墨淋漓的荷叶,典雅清新的荷花,构造出中国文人画雅逸的意境。画面呈疏可跑马、密不穿针的中国画传统形式,用于突出主题;荷叶则用笔简洁生动,在画之周边织成了面,荷梗及水草以线的流动穿插其间,大片空白处不着一墨却给人以波光淋漓之感,数尾鱼儿游动期间,使整个画面增添了无限灵动及想象空间。这种艺术笔墨语言既突出主题,而又不落俗套。用笔用墨恰到好处,虽用心良苦,却显得从容自然。
书画之道说到底,其最高境界不是笔墨技巧,而是写性情、抒情怀,所谓“澄怀观道”就是这个意思。美术史论家陈师曾说过:“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而非器械哉!”继而又强调:“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感悟而生。”清人石涛又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画家画作的高下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问题,而是写心的产物,是张扬精神的产物。大化于神,选揽宇宙万象之美,比天籁之音也。
在晓方先生的书画世界里,我们可以明白,画是可以倾听的,静物跟随着世界运转,万物花开,一个被他定格下来的姿态,不仅仅定格了某种时空的意境,这是画内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它们令人遐想联翩。用一种静的意境来牵动人们的无限动的想象力,这是画外之境。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绘画的表现语言在解晓方先生的笔下创造了无穷的意味,将言与意的交融、将线条与水墨的交融,达到了物我两忘、有我无我的境界。其作品流露出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气息,笔墨之意动人且感人。

纵观晓方先生作画,那种平常之心境,温文尔雅的性情,不激不厉的作画状态,与他那对艺术发自内心的情感,着实令人十分敬佩。
解晓方艺术简介
196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毕业于临沂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临沂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临沂青年画院院长,临沂市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会长,中国佛教书画研究院山东分院院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原创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创作中心特聘画家,山东省美协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山东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临沂市台联副会长,临沂市政协委员,临沂大学客座教授。
作品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专场展出。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等文博单位收藏。获国家级大型展赛金奖等荣誉几十项。出版《砚池听雨—解晓方艺术作品集》、《解晓方画集》等;被多家媒体专题宣传报道。
画家解晓方国画艺术作品鉴赏











画家解晓方先生画瓷器艺术作品鉴赏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