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子瞳(姜传春),性别:男。生于南国长于北疆,江南的水给了他灵性,北方的风教会他硬朗,天地万物皆可入诗,灵魂独舞时,夜话成行。吟游诗人,现居北京……
假 自 由 之 名
子瞳(北京)
群星是自由的
它们依旧离不开星轨
山风是自由的
怎么吹都在天地的怀抱
飞鸟是自由的
日落时定要归巢
脉动是自由的
怎么跳都会回到心房
意念是自由的
它可以去任何地方
我们是自由的
但永远都离不开爱的环绕
没有谁可以假自由的名义
剥夺别人的生存权
反人类是天大的重罪
口诛笔伐是不够的
法律是最后的红线
没有谁可以僭越
当它没被修改前
你必须低下头来臣服
...
【今音评论】
米粒之珠,也放光华
——评子瞳诗歌《假自由之名》的两极关系
子瞳老师创作的诗歌《假自由之名》也有两极之端可以把握。一极是善于运用规则,它表现在第一段的“自由”与“星轨”之间;另外一极是由人物自身强大而又视自己为米粒的光华精神。
这个表现在诗歌的第二段第一行的“山风”,第三段第一行的“飞鸟”,第五段第一行的“意念”,第六段第二行的“爱的环绕”,第九段第一行的“法律”和“红线”。诗歌一共十段二十行。
以上介绍的是这首诗歌的点和面的情况。按照这首诗歌主要突出的意念部分,来作为其“自由”的说法,是指诗歌人物精神世界的驰骋现象,它是受观念支配的,而观念的培养则是由人物的心灵在作引导和认识。这个涉及到哲学层面上的复杂程度。在这里是采取了避的智慧,着重在文学艺术上多作一些诠释。
首先是谈人物的心理素质,有一个纵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想法。它主要由诗歌第一段至第三段其中的“群星”、“山风”、“飞鸟”在作替代。
比如替代人物的神形、人形,甚至还有骨形。比如,“山”为人物的风骨,“鸟”为人物的“人形”,而“群星”为人物的神形等。这些都是作为诗歌对一种规范和自律的形象描述,它有一个基点的铺排,是被安置在倒数第二段第一行的“法律”和“红线”之间。
在这首诗歌里面所要表现出来的道理是,有些人一旦错过,将是一辈子,像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从诗歌的形来看,从第一段第一行的“群星”始,一直至第九段第一行的“法律”、“红线”止,就好比一根准绳的两个端面。它包括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一些说法,同时也可以参考诗歌的第七段“没有谁可以假自由的名义/剥夺别人的生存权”等。
假如要把这些作为思考命题,它已经在经济学和哲学等两个层面上发生了影响,比如,从经济学方面认识,能够“剥夺别人的生存权”的一般都是由官位所为,而官位本身就是资本,而运用和利用像这样的资本本身,它也可以超越法律。这是运用规则过度的表现,在这里,也是诗歌提出的一个相悖论思考。
从哲学层面上来认识诗歌所提到的“自由”相对性,这个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比如点面关系的“米粒”效应。还如有关道歉与法律之间的换位思考。
这个表现在诗歌的最后一段,“当它没被修改前/你必须低下头来臣服”。在这其中,也存在人物之间的换位和转位两个思考。换位是指将心比心;而转位是指人物的条件与关系的变化,如指掌控不了的某种局面与影响等,其中含失算、出误、偏差等因素,绝大多数都是人为的,而这些人为所发生的负面影响,一般都和法律有牵连。
还有一些是跨越了这根红线的,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这是诗歌在最后一段,导出了这样一个认识,如,关于“米粒之珠”的“光华”,应该光在何处,华又在何方。如果做错事了一味道歉,还要法律干什么。这个也算命题思考。
如果真要在这首诗歌的欣赏上讲究认真的话,像这一类型的推演思考,对“意念”的控制度认识;对“脉动”的频率把握等,假如做到思路清晰,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自由。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签约影视多部。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