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里的眼睛
文/子瞳
酸酸的无花果
谁才是
它的主人
岁月并没有告知
花朵
开在了哪里
黑夜里有一幅画像
画的是
苍白的眼睛
你看不到它的眼神
却懂得
它的心境
风卷走的沙子
最后
落进了大海
但总有一些上了山
融合成
岩石的一部分
一些事需要掩埋后
等流年
来揭秘真相
一些人只能白白的死
没法成为
戴上花冠英雄
不需要格外的苍白
夜有
自己的底色
一双明亮的眼睛
早已
看穿了千秋
…
今音点评:
传统诗歌情理一致的优势发酵
《千秋里的眼睛》这首诗,如果关注的话,不妨从情与理之间的平衡处理去认识一下,首先认识诗题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事物关系,这是比较容易掌握内涵的一个方法。尤其是“眼睛”的扩张义的理解和把握,它要求作者、诗歌人物和读者之间得以一个贯穿。
对“眼睛”的双重义,甚至是对三重或四重义的理解,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就是做到了,也有人嫌把诗歌搞得太复杂。其实,文字复杂与否,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理念在诠释它,包括过路人,也会出现走马观花的举止。
人云亦云或者一边倒的认识事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来对这首诗进行欣赏,先从诗歌的切入“无花果”的机趣开始,所要寻找的是它和诗题的关系,尤其是“千秋里”的定位和它的出处。
其机趣在于忧患意识的度,已经超越了一般人。虽然都是常人,但在常人中间也有佼佼者们。这时候的机趣还可以体现在对诗题的拆分。说它是游移也好,主观臆断也罢,但是,作为这一双眼睛所看出来的,就是属于他的这一部分,也就是这首诗歌的全部。
在相对之下的诗歌色彩“黑”与“白”的对比,也以它固有的传统文化精华形式,在诗歌里面能够用象征手法展现出来,其实是一种睿智。因为,诗歌需要走心,需要养心。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