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槭树的诉说
作者:于国富

我的名字叫糖槭树,属多年生落叶乔木,祖籍北美洲,由于我喜光、耐寒、耐干旱,适应性强,所以同胞们遍及祖国的华北、华东、东北等许多地方。我没有鲜花那样鲜艳和芳香,也没有松树那样高洁与伟岸,但我出身不俗身价不凡,叶茂浓密,郁郁葱葱,颇具观赏价值。有人独具慧眼看中了我,爱我没商量,在我还年幼的时候就被园林工人从数百里之外用车请来了,且把我安置在最耀眼的地方——双辽市辽河路。
二十多年前初春的一天,天气乍暖还寒,大地还未解冻,我被请到辽河路,还没下车就成了市民的焦点,有的怀疑我矫情会水土不服;有的质疑我的长相不佳;有的感叹双辽市区街道历史以来没有过树;有的厚望于我是城市的风景。当园林工人小心翼翼的把我们安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穴位,为我培土浇水时,他们的热情感动的我忘记了旅途的疲劳,淡化了我的思乡之情,激发了我扎根成长的激情。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当年枝少叶稀弱小的我,如今根深杆壮枝繁叶茂。我能有今天得感谢园林工人,在干渴的时候送来甘露,生病的时候寻医施药,看我长的太恣意了就给予整容。有一种害虫名叫天牛,顾名思义,天生就牛,其牙齿非常锋利,在我的身上嗑咬钻洞,嗑咬出的木屑像锯末子,令人刮目相看。它非常狡猾,在洞内繁殖生息,很少出头露面,只有雌雄性交时才在洞外露真容。它的洞多了,一进雨水我的身体就会溃烂。园林工人把稀释的药喷洒在我的身上,防治了其它害虫,而天牛躲在洞里安然无恙,他们就冒着酷暑站在梯子上,用镊子将事先浸泡过的药棉塞进天牛洞里,为我煞费苦心。没有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没有我的今天。
自园林工人把我安置在辽河路的那一天起,我就与辽河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它的变化,见证了它的沧桑。初来乍到时,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积水成河。道路坑坑洼洼,那时汽车少,摩托车、自行车常从我的身边走过。路灯昏暗,路两边的楼房寥寥无几。民间流传着描述辽河路的歌谣:“一眼望见街两头,一个交警两岗楼。坑坑洼洼行路难,油渣路面没有油。”是改革开放给双辽市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路边的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路上摩托车、自行车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轿车,轿车增加的速度让我始料不及、目不暇接。由于小车的快速增加使辽河路变得拥挤,时而发生赌车现象。辽河路历经多次大修改造,变化最大的是2015年的辽河路改造工程,由六车道改为八车道,道中间设了隔拦,更新了交通信号设备,道路畅通了,大车小车各行其道,交通秩序井然。雨天,路上不再积水了;冬天,扫雪车取代了当年扫雪的人海战术。道路清扫车让清洁工转了岗;洒水车令尘埃不敢轻举妄动。天蓝了,我的叶子更绿了。每当夜幕降临路灯高悬,如同白昼,路两边楼上的霓虹灯五彩缤纷,流光溢彩。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城市的土地和空间弥足珍贵,人们却给我一席之地和显赫的位置,我深知自己的位置、价值和责任。秋天,秋风吹落我的叶子,删繁就简、养精蓄锐;冬天,寒风凛冽,我挺起脊梁、蓄势待发;春天,微风习习、生机勃发,枝头吐绿,告诉生活在水泥森林的人们春天来了;夏天,是我最疯狂和最繁荣的时候,晚沐微风朝饮露,忍着天牛咬的伤痛,和伙伴们肩并肩,手挽着手架起数千米绿色长廊,浓密的枝叶让热烈的阳光在这里失去了尊严。行人在我的庇护下享受凉爽,谈笑风生;有的坐在长椅上谈天说地,不愿离我而去。相遇这里决非邂逅,赤日无情我有爱,执着的恭候大家的到来。大家带着几分惬意徜徉在我的庇护下是我的最大快乐。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双辽市的大街小巷焕发了新的光彩。域外宾朋驶入双辽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辽河路,我站在路的两边欢迎八方来客。如果说辽河路是一张画,画中就有我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辽河路是一道风景,风景中就有我不可或缺的绿色。我自豪我骄傲,我没有辜负园林工人和广大市民对我的期望,我将一如既往的奉献生命中的绿色,描绘出出双辽最美丽的生态画卷。

注:此文登载在四平日报2019年6月14日第八版上。2019年在中共双辽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七十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中获二等奖。并登载在双辽消息2019年10月31日第四版。


作者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