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别样红》
作者/和文高
编辑/洛阳四绝

霜降一过,转眼到了深秋,老家的朋友,邀请回去看南山的红叶。
从小生长在南山脚下,割草放牛常在山上,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稀罕,而今倒有了几分向往。
今年老同学又召唤,倍感亲切,时不我待,毕竟又老了一岁,虽说青山依旧在,可人,老在梦中游。
约上城里的几位朋友,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
老家的朋友早早在村口等候。
这几年几乎每年都回来和他们聚两次,不知是因为年龄原因,还是其它原因,每次见面都倍感亲切,没有庸俗的客套话和握手,也没有相互的礼赞,更多的是嘘寒问暖,互祝平安。
事先说好的,大家见面后,各自先回家看望自己的父老乡亲,中午在一块聚餐。
午餐虽说是在饭店,菜肴不丰盛,其实很简单,自带老酒,几盘冷菜,自斟自饮,场面既热烈又欣慰,既亲切,又感人,每人吃碗家乡面,足以体现出了浓浓家乡情。
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有味的季节,天阔云淡,黄叶翻飞,凉风徐徐,瓜果飘香,有着别一样的诗意韵味,野旷风清,萧瑟中不乏暖意,斑斓些徐清朗。
一场小雨后仍有几丝湿气,汽车停在十八盘西侧的山岭上,新建的武术学校整齐气派,一排排,一行行。
雪松林区郁郁葱葱,一缕清风从天边飘来,苍穹山野顿时嗖嗖声响,将流云吹散,洒向林间,缤纷的山野里又多了几分思念。
秋天的来临,天地疏远了时日,看着草木的稀疏枯萎,涌上心头的便是凉风有信,秋意无边。
站在山峰,眺望北方,石板坡,王坡河,这些地方都是小时候结伴而行的好去处,在山坡上追逐,在河流边洗衣。
西北方的太子冢,缑山的升仙碑能尽收眼底,有人说,好天气可看到洛阳龙门,我认为那有点夸张。
山脚下的大台沟,小台沟,水盆沟,北沟河,也都是小时常去的地方,记忆中,翻山岗,挑粪筐,割青草,喂牛羊。哪里有块闲脚石都记得一清二楚。
田间垄头,羊圈草庵,哪个地方都有生活的味道。
回忆乡亲们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收割,手捧金灿灿麦粒的喜悦,那场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生活和人生就是这样的轮回,只有回想,才能让人感到有滋有味,只有回忆,才让人荡气回肠。
一条蜿蜒的小山路在山脊上盘绕,把小树林分开,我们在树叶下穿行,透过树叶的阳光,时而耀眼透明,时而刺眼闭目。
山道的北坡上,黄笔草以顽强的生长力,随风起伏,象一片黄金大草原。
它自由的生长,秋来变黄,春来猛长,一派生机,漫山遍野,春意盎盎。
这条山路隐藏在少林寺背后的山脊上,缠绕在鸡鸣山的西边,算是在偃师参驾店的境内,多少年来,世世代代该村村民自由进入少林寺腹地,无人敢阻挡,直接进入达摩洞,初祖庵和塔林,如同进入自家大门,出入无常。
如今虽有铁栏挡道,但挡不住南来北往的游客和村民,决不是因为逃票而来,而是到此能遥望山北的美丽风光。
山顶的西部是偃师境内最美红叶观光基地老马庄,这里群山环绕,红叶满山,在阳光下云雾飞舞,霞光万丈。
红叶有鲜红,有赤红,有丹红,还有紫红,俯视群山,气象万千,层林尽染,美的让人陶醉,美的让人忘返。
游客在此驻足,游客在此群观,站在花样的红叶下留影,站在树丛中结伴,那时刻,人更显得娆颜。
晚秋的天格外短,不知不觉夕阳斜照,没有竹杖芒鞋,只有欢声笑语的呼唤。
明年还一定会来,一定会成群结伴,那时的红叶也一定是万山红遍,更加斑斓。
每人手执一枝红叶,做为此行的留念。
下山的汽车在山崖边盘旋,西边故道十八盘,东边雄关轘辕关,这里曾是洛阳东大门,不走此路难过关。
汽车缓缓停在村边,金龙哥为大家准备了一大编织袋鲜红薯,石通哥装几袋自制的粉条,这都是家乡的特产。
从小吃红薯长大的我们,依然对红薯是那样的稀罕,到家时每人分一点,分给我的亲朋好友,分给我的亲蜜伙伴,让他们再尝尝,让他们再夸夸,参店的红薯仍然面甜面甜,干干面面。这样的赞誉声,永远都不能让它失传。
匆忙的一天,都没有感到劳累,更加深了对故乡的留恋,山是家乡美,月是故乡圆。
待明年,回故乡,重相聚,还爬山。
不过,年轮又长了一圈。
2020.10.27日于
聚贤斋

作者简介:
和文高,河南偃师人,中共党员,曾任偃师县服装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偃师县轻工鞋厂厂长。
现为洛阳市作家协会员,洛阳市职工作协会员,偃师市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长,副秘书长,偃师市古风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洛阳市诗词协会偃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偃师市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欢迎投稿,共营都市头条。来搞致电微信:13613889868
联系人:洛阳四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