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比成才更重要
王晓瑜
家长没有不期望孩子成才的。孩子要想成才,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身心健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比成才更重要。
心理,是对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十分密切。
新学期刚开学,曾遇到一位家长,说孩子在班级里的名次落后了,太不争气真气人。假期她连父母都没去看,在家里监督孩子、陪着孩子学习。孩子的每一次考试的分数都会影响她的心情,恨不得自己代孩子学、代孩子考。这位家长甚至连看望自己的父母都觉得浪费时间。她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可以为孩子包办一切。实际上这位家长的做法,是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随着教育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家长在关心孩子学习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孩子是不是只要学习好、分数高、名次靠前,将来在生活上就一定幸福,在事业上就一定能够成功呢?难道成才真的比健康成长重要吗?事实上,孩子的成长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健全的心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是必备的条件。
心理素质对人的成功至关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的20%与成绩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有坚持性和抗挫折的能力。有许多智力平常而有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的人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心理健康水平对中学生成才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心理不健康。有的中学生入校时成绩名列前茅,但是,越学越差,甚至连续补考、休学以至退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素质差,不是由于智力差。而有的中学生刚开学时,成绩处于中下游,但由于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靠坚强的意志,勤奋努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当前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习压力过大。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经常用不争气这些话来讽刺挖苦孩子。而孩子的一些优点却视而不见,两眼紧盯着分数。当然,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本无可厚非,但不能驱使自己和孩子去做分数的奴隶,忽视孩子的健康发展。成人成才,不是单纯的智力问题,应该是德、智、体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学会做人要比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更重要。成才固然好,但未必人人都能成栋梁之才。
学业水平并不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划等号。有的中学生学习虽好,但由于心理素质差,潜伏着危机。据报载:有一位男中学生,学习成绩可谓“出类拔萃”,在班级经常考第一,老师经常说考清华大学没问题,但他的父母下岗失业后,自认为考上大学也上不起,最后上吊自杀。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很难经得起挫折,难以适应社会。有一女学生,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大学,由于感情受挫,对人生失去信心而自杀。
中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小学跨入了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作为父母要审时度势,调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最关心的应该是孩子的健康问题,而不要只关注分数。如果家长过分要强,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势必产生逆反心理,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当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梦想。但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龙、成凤吗?无论如何,总会有孩子上普通大学、职业学校的,总会有孩子做普通的工作、做平凡人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沉下心来,不要让虚荣和奢望充斥头脑。试想,如果孩子像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健康、快乐、平安地度过了一生,也是一个好孩子。国家固然需要一些精英式的孩子,但同样也需要一些普通的孩子。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都要步入社会的中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就业压力加大、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等。这些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健康美好的心灵是家长留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学会赏识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寄托着我们的希望。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中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责任。要着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要培养孩子们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要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中学生不断加强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王晓瑜:祖籍山东省临沂人,现居济南市莱芜区,本科学历,法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家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艺》杂志副主编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