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诗社坚持用文艺评论推动发展
2020年9月20日下午2:30,浦东诗社在由由小区某会议室,正在对杨株光等12名作者的诗歌点评,突出了持之以恒的诗社发展模式。
浦东诗社坚持数年点评诗歌作品的形式和效果,贵在明白与清楚。在民间诗社发展的过程中,绝大多数诗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作品,而是在评论上出现“瓶颈”,尽管某些活动场所的硬件设施与配置上都能够到位,包括经费等。
但是评论资源稀缺,在理论和作品的匹配上无法一致,出现了某些诗歌评论以新闻通稿的“以一当十”现象。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网络优势所呈现出的诗歌创作,发表快,覆盖广,传播迅速等特征,对传统的纸质媒体冲击和影响非常大。一些优秀的创作人才通过网络脱颖而出,出现了有的作者和作品已经和世界华人作家圈接轨的现象,颠覆了原来知名度、身份与作品、作者之间的一致性认识。大量默默无闻的作者和作品在海内外的影响,也是高科技给文艺创作的发展和提供的条件及平台所起到的作用,让人们对文坛的发展与趋势又有了新的体会。
浦东诗社也看到了网络诗歌的创作和速度之快,量之大,但也给作品质量的甄别带来了困惑。在如何提高和保持特色上,浦东诗社也在边实践边调整,着重培养诗社的文艺评论队伍,从现有的评论资源,一是重视,二是支持,三是坚持,从基础做起来。会前出通知,作者准备作品,评论人员同时也进入角色,对所评的要点和深度等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搞通稿式的雷同。
在这次评论会上的轮流发言,先后对颂扬体、童谣创作、结构形式与思想表达之间的关系、创新的手法和责任等,大家广开言路。会上一共有12名作者提交了作品。
撰稿人:今音
2020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