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民的往事
文/华心
往事
如臂上的伤疤
不知现在还疼痛不
他说 是战斗中的枪伤战绩
她说 是他吸烟睡着后被烟头烫伤留下的
无论谁真谁假
但 他肯定痛过
往事
或像一点儿烟草的味道
或香
或苦
或霉
只有吸过烟的人
才最懂
往事
就像吸烟人吐出的
一个个烟圈
一时挥不走
或者 舍不得驱散
但是你一转身
就看不见它们了
12/5/2018广州-纽约飞机上
【今音点评】
评诗歌的雾化,消化和幻化
《烟民的往事》这首诗是建立在能够把社会的狭义,化成社会宽泛义力作。假如诗歌一味定位于“烟,”容易把诗歌写窄。那么,这首诗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注意的过程是把“烟”和“民”搭配起来之后,使得诗歌的社会属性更加明显。明显在雾化、幻化、消化上。
雾化是指诗歌的氛围;幻化是指诗歌的意境;而消化是指诗歌人物的内心承载力。之所以要在承载后面加个力字,这也是根据诗歌的全篇设计与走向来进行定位的。比如定位从狭义转化为宽泛义的途径、所涉及的范围等。
这时候的诗歌意象好像有点弱化了,它要服从于诗歌的整篇结构。在这首诗歌的特征上,它似乎应该是这个样子。比如狭在“烟民,”而宽在“往事。”
在诗歌的结构当中,假如以“往事”来定位的话,这首诗歌又具有了历史感和沧桑感。诗歌创作上的以小见大,在这一方面,似乎也能说得通。把历史和沧桑以简练的手法结构到诗歌里面去,容易把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之间的跑道显得畅通。
比如畅通也是指在认识上的反复无阻。这个作为诗歌的特征之后,就可以和其他作者在创作上拉开距离,同时也显出根本上的区别。这个根本是指创作诗歌的真诚程度。比如就这首诗歌的“烟”来说,要想从中表达出那种宽泛义似乎不大可能。但是把“烟”和“民”结合起来之后,诗歌的格局能够被有心人放大。
而有心与否,作为一种特质,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做到和反映出来的。一旦在创作中掌握了这种优势,也就体现了诗歌自由创作的度。这首诗歌的度的定位就在于“往事”之间。比如诗歌三段分别都是以其切入。由此显出历史感的厚重。
这也是通过截取生活素材,然后经过有序结构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诗歌人物心迹。这时候,“往事”在整篇诗歌里面的分量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也由此摆了出来。
同时,读者也正在逐渐被引导到诗歌的深度。于是,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也体现出来了。如果新闻照片没有人物作点缀的话,则不能成为新闻。然而,这种要素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时候,被引入诗歌创作里面之后,它所具备的新意也就表现出来了。比如把“烟”作景,把“人”镶嵌到“烟”景中去,其含义也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变化是把“烟”的张力扩大了,把内涵做得厚重了。这时候诗歌里面的“烟,”因受它的属性支配,也便成了读者展开想象的一个点。
它和“往事”联系在一起之后,很容易形成读者对原作的二次创作。创作另外一幅新图。这个时候,第二段第六、第七行的“只有吸过烟的人/才最懂”这样的说法,会变得名符其实。因为“烟”就是“往事。”而“往事”常常具有“香”、“苦”、“霉”这样的滋味与现象。这是诗歌很别致的地方。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