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运河琴声

悠悠1797千米的京杭人工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京杭大运河两岸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琴书(苏北琴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琴书,又名“苏北琴书”(运河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等,主要流行于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徐州琴书以徐州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徐州琴书演出时由演员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交待故事情节,有单档、双档、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灵活简便,词曲通俗、素有”文艺轻骑“之称。
徐州琴书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了徐州的历史、习俗、民生状况和民间故事,是徐州农业文明的重要精神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李修春、赵立峰老师部分获奖证书
(李修春丘祖龙门派,柴门20世传人)。

徐州琴书源于明代小曲。当时的徐州经济文化发达,是当时全国比较富庶的地方。每逢节日、农闲之时,人们自发聚在一起唱民歌、民谣、劳动号子等,逐渐丰富了徐州地区的小曲。
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年间,徐州地区的小曲已十分盛行,广为传唱。《万历野获编》卷廿五《时尚小令》记载“宣德至正德年间,时调小曲主要源于中原地区;嘉靖以后流传渐广,至万历以后,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清康熙(1662年—1722年)年间,在徐州琴书成型之初,除了有忙时务农、闲时从艺的半职业艺人和部分自娱者外,出现了以此为业的盲艺人群体,他们或沿街卖唱,或为商贾等唱堂会,采用自打、自弹、自拉、自唱形式,小曲配以简单故事,观众称为“瞎腔”。又因其演唱时用三弦伴奏,又称“三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扬琴已开始普遍在三弦和丝弦演出中使用,这种演出被观众称为“唱扬琴”、“打扬琴”。抗战时期,琴书艺人把原曲调[凤阳歌]、[跺子板调]相结合,形成了唱扬琴的主要曲调。演唱形式由坠胡伴奏坐唱改为扬琴伴奏站唱,演唱场所由遛门子、地摊、堂会,逐步转向羽棚、茶社,完成了从联曲体到板腔体的转变,形成了徐州琴书的板式,产生了如《杨家将》《江宁府》《月唐》等一批长篇书目,标志徐州琴书已进入了的成熟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随着徐州地区的解放,徐州琴书走向兴盛并在运河两岸传唱。
李修春、赵立峰邳州市燕子埠镇尤村人,李修春自小酷爱读书,10岁就读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从小跟随母亲上街说书的他,不论大鼓、评词、琴书,听过一遍,就能说出故事梗概。每每诵读经典时,因语言流畅,又懂得抑扬顿挫,总能博得众人喝彩。
由于喜欢读书,高中毕业后,李修春便开始学习扬琴。天赋异禀的他,有时母亲学一个段子,还没会,他却会了。师兄们拉弦时,他就在一旁留心观看。待大家休息时,他就偷偷练习。长此以往,耳濡目染,竟然学会了不少。待时机成熟,他就央求母亲买了坠琴,并废寝忘食地背谱练习。
一味地在家闭门练习,琴艺并无明显提升。学艺心切的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厚起脸皮出门卖唱要饭。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就这样白天卖唱,晚上练琴,不到三个月,便上街演出。第一次上街,虽然因不会定弦被众人耻笑,但他越挫越勇,继续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与妹妹上街演出时,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从此,他更加痴迷琴书,就这样街头一唱就是五年。
李修春老师有良好的习惯,自己的事情的自己做。
1988年,受广播和电视的冲击,传统演艺市场萧条。为了生计,艺人们纷纷下海经商,李修春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迷茫。很多人都劝他改行,可他毅然顶住了各方的压力,坚持从事着他所钟爱的琴书事业。1989年结婚后,李修春和妻子一起进了唢呐班,继续在农村的红白事上演唱琴书。在唢呐班的日子里,李修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陆续学习了柳琴小品、民间小调、二人转、歌曲等。就这样边学边唱,一干又是二十多年。2016年,在得知窑湾古镇招聘琴书艺人时,李修春果断带着妻子前来报名。入职窑湾古镇后,他先后创作了琴书小段《窑湾赞》、表演唱《喜看窑湾新面貌》、柳琴小品《明天更美好》、《送礼路上》,李修春创作与时俱进,近期创作的柳琴戏《会亲家》,创作的琴书《老俩口学民法典》、《歌唱祖国》、《政协委员大老田》等,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部分作品获市级一、二等奖,李修春以饱满的热情,在运河古镇的大舞台上,继续演唱着他与琴书的不解之缘。
李修春老师平时生活非常简单。

镜框里的两个孩子是李修春、赵立峰老师的孩子,现已长大,老大在合肥工作,老二在徐州工作。
李修春老师演唱的琴书,大都是自已创作的。
李修春和老母亲在给村里人唱书。
每次给村里的老人唱,就是几个人听老母亲也是那么认真。

每次出去这几件宝贝从不离身(老式琴台)
夫妻俩走向街头为大家唱书。
2013年在运河台儿庄古城唱琴书
2013年应邀在枣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
大街小巷无处不有他们的足迹。
运河古镇窑湾演唱
茶馆里演唱
每次上台演唱赵立峰老师都是这么认真准备。
每次唱前赵老师都是反复校琴,对艺术从不马虎。
李修春老师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反复修改,并熟记!

修改创作的作品
李修春老师书架上的书,大都翻看的很破旧。
街头演唱的道具
脚打板
角板
赵立峰夫妻俩共同演唱李修春老师创作的《大运河畔我的家》。

李修春老师多才多艺,用柳琴戏唱腔演唱。
柳琴戏唱腔演唱《大运河畔我的家》
运河水流向江南滔滔不断,
三千五百多里曲折蜿蜒!
自从那大隋朝杨广坐殿,
开凿这大运河世代相传!
唐宋元明清不断完善,
走天津过苍州顶到微山,
运河水落差大工程艰难!
劳动人民有智慧把它修建,
经韩庄到台庄八闸当关,
坝连闸闸连坝环环相连!
运河中船来往风帆一片,
河两岸故事多传说不断。
大运河历史长世界奇观,
新社会党领导旧貌换新颜。
长江水往北调蓝图实现,
兴国家利百姓造福万年。


作者简介 :贾传军,江苏邳州市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摄影家著作权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旅摄影协会会员,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今古传奇传媒集团速读杂志邳州联络站会员。多幅大运河题材摄影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分享、多篇摄影专集在大秦岭、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国运河网等多家摄影平台和其它摄影公众号上推送,作品《夜航》获中国第二届"郎静山杯"大运河主题全国运河沿线城市巡展,2018年9月《京杭大运河-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70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等展出,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张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100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