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繁體雙中文專刊】
特别推出【中华八闽文创工作室】荣誉社长、台湾旅美作家杨紫英散文佳作:
《杜鵑泣血》
简体中文


杨紫英,1949年在台湾出生,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崇尚锲而不舍,酷爱文学,长期坚持以笔书写心声,大学期间被全体女生票选为女生联谊社社长,利用每学期的假期,到偏远地区贫苦人家慰问。毕业时获“台南市十大优秀青年”奖。2011年移居美国,长期为美国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世界周刊》、《华人》及台湾《讲义杂志》等报刊、杂志撰稿。其散文作品《爸爸,我爱您》和《妈妈的手》在大陆首届《精英杯》全国文学创作邀请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其散文作品《我的求学生涯》获《神州文学家园》首届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散文《才德兼备的妈妈》获全国《精典杯》大赛二等奖,散文作品《婆婆的心愿》获《中华保灵杯》孝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与其堂兄蔚青合著出版文集《生命与爱的传承》。现为《闽南原创文学社》荣誉社长、特约作家、《中国远山文学网》特约作家。作品常见《微文美刊》、《中国远山文学网》、《渤海文学网》、《江山文学网》及各类微刊公众号等。

杜鹃泣血
(杨紫英)
先生有个研究所时代的同学小古,跟我们已有四十多年的交情了。记得1977年时,台湾做父母的,流行把在就学中13、4岁的孩子,往国外送,像美国及加拿大就是首选之地,希望孩子到外国去接受更先进的教育,不要孩子留在家乡,因填鸭式的敎育而影响发展。那时大部分人都是用投资移民的方式,太太带着孩子远渡重洋去陪伴孩子在异国读书,先生则一人留在台湾(名为台独)工作赚銭,供给家小在异国生活之用(名为内在美)。
小古就是从四十多岁起,全家办好了移民美国的手续後,帮妻小买好房子,入了学,等一切安顿好,便回台在台北开建筑师事务所,生意做得不错,每年隔四个月去美国探亲一次,过起「台独」的生活。夫妻两地相思,过了数十年这样无奈的生活!
古嫂刚去美国的时候,三个孩子都在读小学,一家四口在美国全像「唖子」都不太会説英文。後来古嫂去上了成人学校,免费的读了二年英文,才渐渐能问口説些日常会话。孩子们年纪小,倒也天真的,每天与金发碧眼的老外同学,从比手划脚慢慢也跟上了学业。可是遇到有事时,还真没法应付。记得古嫂有一年回来参加先生班上的同学会,跟我们形容她们在美国过得是害怕的日子。由於家中没有男人,所以晚上都不敢出门,有时万一晚上遇到有人来敲门,古嫂説,她和孩子们赶快把门拴好了,大家躲在窗帘後,一动也不敢动!不敢让人知道有人在屋里!真的让我们听了匪夷所思。
慢慢古嫂也因为认识了许多她在敎会的朋友,从此她在整天开车陪伴小孩读书、学钢琴、打篮球之余,多了许多朋友和活动,渐渐地融入美国新生活,也不再整天盼望小古早曰来美相聚,甚至覚得在美的生活更适合她,一奌也不想回来。
而这厢在台努力赚钱的小古,経常为了要抢工程案子,费心思体力的认真工作,平日生活起居全靠自己打点,个性忠厚老实的小古也鲜少出来应酬,更别说什麽去喝酒找乐子!他个性喜欢听音乐,看书,跟先生是非常谈得来的朋友,先生知道他家距离中正纪念堂很近,那儿花木扶疏,景致优美,早上有许多人都在运动,小古每天也会去那儿锻链身体。先生给他出了个奌子,建议他去那儿覌察各种花草习性!并拍照,回家上谷歌研究,一方面解闷,一方面也长知识,并可以跟古嫂每日多一个话题,在微信上聊聊天,减少夫妻间的疏离感!小古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奌子,便把每天看到的花草树木研究一番,并微信给古嫂,希望爱花的古嫂能与他分享,增加彼此的感情。不意古嫂早已不似当年的小女人,小古寄去的东西,全被搁置。古嫂的心情重心早已移至她擅长的插花花芸及为新嫁娘做捧花及礼堂的布置的生意上,生意好的应接不暇,那有时间分享小古的喜悦!夫妻的感情也渐行渐远。

渐渐孩子们都长大成人,在古嫂的栽培下,大女儿茱莉专攻钢琴,研究所毕业後,每天在家敎钢琴,有收不完的现金束修(学生的钟奌费),这一奌还是古嫂有远见,让女儿选了这行业,不但婚後续敎琴可以顾家而且也不要报许多税金,因而女儿像是个宝,不知有多少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因为茱莉爱跳国标舞,与舞伴小王経常的耳鬓厮磨下,爱上了她的舞伴小王。小王是一个国内来此,大学未毕业帮妈妈开餐厅,他偶而去兼职的小老板。虽説二人学历不相当,但茉莉与小王因舞定情,小古和太太也只有同意他们的婚事。二儿子是建筑师,継承了爸爸的衣钵,小儿子学生化仍在读硕士。小古这些年只管在台赚銭,供应家人在美读书及生活之所需,対古嫂的辛苦也非常感激,但是在我们外人眼里看来,现在该是夫妻团聚,可以过一个共同扶持的日子了!可是古嫂还是一样一年回台2次,夫妻两人仍是像「空中飞人」般的过着「台独」与「内在美」的生活,每日藉着微信来维持这远距离爱情!
上个月小古说他要做外公了,但古嫂説要帮着女儿照顾外孙,「暂时」还是不会回台相聚!小古每天还是一样到処找题材摄影,然後把它们与他的群里中的好友共享!现在他涉猎的范围更广了,包括古董、字画及在台有名的各项展览,也让我们一饱眼福!大家都感谢小古的费心报导!小古每天定时都会传个八张十张,他精心设计的图片或笑话之类的讯息到他的群里。先生跟小古同时一起都在三个群里是朋友,所以每天我们只要连续听到许多次的鸟叫声(先生已把他手机的收讯声,换成清脆的鸟叫声),我跟先生立刻不约而同的説:「啊!一定是小古来了!」在这持续三十多声的鸟叫声下,我不禁覚得这像是小古対古嫂发出的思慕之情,就像杜鹃泣血般,频频呼唤着心爱的人儿,期待早日回到我身边,夫妻二人能像针綫情一样,互相依偎着共享余生!我也衷心的期待小古能早日结束这个「无妻」徒刑!因为相対於看到周遭有多少对夫妻,因分居海峡两岸,或因异地而居终至婚姻伴侣沦陷,夫妻变节的例子,比比皆是。希望古嫂听得出,因此寄语古嫂,希望能听出化身杜鹃的小古,呼唤着的:
等你!等你!
在云起的时候,
回到最初的同行


繁體中文

楊紫英,1949年在臺灣出生,畢業于臺南成功大學,崇尚鍥而不舍,酷愛文學,長期堅持以筆書寫心聲,大學期間被全體女生票選為女生聯誼社社長,利用每學期的假期,到偏遠地區貧苦人家慰問。畢業時獲“臺南市十大優秀青年”獎。2011年移居美國,長期為美國最大的華人報紙《世界日報》、《世界周刊》、《華人》及臺灣《講義雜志》等報刊、雜志撰稿。其散文作品《爸爸,我愛您》和《媽媽的手》在大陸首屆《精英杯》全國文學創作邀請賽中分別獲得二等獎、三等獎,其散文作品《我的求學生涯》獲《神州文學家園》首屆全國文學大賽二等獎;散文《才德兼備的媽媽》獲全國《精典杯》大賽二等獎,散文作品《婆婆的心愿》獲《中華保靈杯》孝主題征文大賽三等獎。與其堂兄蔚青合著出版文集《生命與愛的傳承》。現為《閩南原創文學社》榮譽社長、特約作家、《中國遠山文學網》特約作家。作品常見《微文美刊》、《中國遠山文學網》、《渤海文學網》、《江山文學網》及各類微刊公眾號等。

杜鵑泣血
(楊紫英)
先生有個研究所時代的同學小古,跟我們已有四十多年的交情了。記得1977年時,台灣做父母的,流行把在就學中13、4歲的孩子,往國外送,像美國及加拿大就是首選之地,希望孩子到外國去接受更先進的教育,不要孩子留在家鄉,因填鴨式的敎育而影響發展。那時大部分人都是用投資移民的方式,太太帶著孩子遠渡重洋去陪伴孩子在異國讀書,先生則一人留在台灣(名為台獨)工作賺銭,供給家小在異國生活之用(名為內在美)。
小古就是從四十多歲起,全家辦好了移民美國的手續後,幫妻小買好房子,入了學,等一切安頓好,便回台在台北開建築師事務所,生意做得不錯,每年隔四個月去美國探親一次,過起「台獨」的生活。夫妻兩地相思,過了數十年這樣無奈的生活!
古嫂剛去美國的時候,三個孩子都在讀小學,一家四口在美國全像「唖子」都不太會説英文。後來古嫂去上了成人學校,免費的讀了二年英文,才漸漸能問口説些日常會話。孩子們年紀小,倒也天真的,每天與金髮碧眼的老外同學,從比手劃腳慢慢也跟上了學業。可是遇到有事時,還真沒法應付。記得古嫂有一年回來參加先生班上的同學會,跟我們形容她們在美國過得是害怕的日子。由於家中沒有男人,所以晚上都不敢出門,有時萬一晚上遇到有人來敲門,古嫂説,她和孩子們趕快把門拴好了,大家躲在窗簾後,一動也不敢動!不敢讓人知道有人在屋裏!真的讓我們聽了匪夷所思。
慢慢古嫂也因為認識了許多她在敎會的朋友,從此她在整天開車陪伴小孩讀書、學鋼琴、打籃球之餘,多了許多朋友和活動,漸漸地融入美國新生活,也不再整天盼望小古早曰來美相聚,甚至覚得在美的生活更適合她,一奌也不想回來。
而這廂在台努力賺錢的小古,経常為了要搶工程案子,費心思體力的認真工作,平日生活起居全靠自己打點,個性忠厚老實的小古也鮮少出來應酬,更別說什麼去喝酒找樂子!他個性喜歡聽音樂,看書,跟先生是非常談得來的朋友,先生知道他家距離中正紀念堂很近,那兒花木扶疏,景緻優美,早上有許多人都在運動,小古每天也會去那兒鍛鍊身體。先生給他出了個奌子,建議他去那兒覌察各種花草習性!並拍照,回家上谷歌研究,一方面解悶,一方面也長知識,並可以跟古嫂每日多一個話題,在微信上聊聊天,減少夫妻間的疏離感!小古覺得這是個不錯的奌子,便把每天看到的花草樹木研究一番,並微信給古嫂,希望愛花的古嫂能與他分享,增加彼此的感情。不意古嫂早已不似當年的小女人,小古寄去的東西,全被擱置。古嫂的心情重心早已移至她擅長的插花花芸及為新嫁娘做捧花及禮堂的佈置的生意上,生意好的應接不暇,那有時間分享小古的喜悅!夫妻的感情也漸行漸遠。

漸漸孩子們都長大成人,在古嫂的栽培下,大女兒茱莉專攻鋼琴,研究所畢業後,每天在家敎鋼琴,有收不完的現金束脩(學生的鐘奌費),這一奌還是古嫂有遠見,讓女兒選了這行業,不但婚後續敎琴可以顧家而且也不要報許多稅金,因而女兒像是個寶,不知有多少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因為茱莉愛跳國標舞,與舞伴小王経常的耳鬢廝磨下,愛上了她的舞伴小王。小王是一個國內來此,大學未畢業幫媽媽開餐廳,他偶而去兼職的小老闆。雖説二人學歷不相當,但茉莉與小王因舞定情,小古和太太也只有同意他們的婚事。二兒子是建築師,継承了爸爸的衣缽,小兒子學生化仍在讀碩士。小古這些年只管在台賺銭,供應家人在美讀書及生活之所需,対古嫂的辛苦也非常感激,但是在我們外人眼裏看來,現在該是夫妻團聚,可以過一個共同扶持的日子了!可是古嫂還是一樣一年回台2次,夫妻兩人仍是像「空中飛人」般的過著「台獨」與「內在美」的生活,每日藉著微信來維持這遠距離愛情!
上個月小古說他要做外公了,但古嫂説要幫著女兒照顧外孫,「暫時」還是不會回台相聚!小古每天還是一樣到処找題材攝影,然後把它們與他的群里中的好友共享!現在他涉獵的範圍更廣了,包括古董、字畫及在台有名的各項展覽,也讓我們一飽眼福!大家都感謝小古的費心報導!小古每天定時都會傳個八張十張,他精心設計的圖片或笑話之類的訊息到他的群里。先生跟小古同時一起都在三個群里是朋友,所以每天我們只要連續聽到許多次的鳥叫聲(先生已把他手機的收訊聲,換成清脆的鳥叫聲),我跟先生立刻不約而同的説:「啊!一定是小古來了!」在這持續三十多聲的鳥叫聲下,我不禁覚得這像是小古対古嫂發出的思慕之情,就像杜鵑泣血般,頻頻呼喚著心愛的人兒,期待早日回到我身邊,夫妻二人能像針綫情一樣,互相依偎著共享餘生!我也衷心的期待小古能早日結束這個「無妻」徒刑!因為相対於看到週遭有多少對夫妻,因分居海峽兩岸,或因異地而居終至婚姻伴侶淪陷,夫妻變節的例子,比比皆是。希望古嫂聽得出,因此寄語古嫂,希望能聽出化身杜鵑的小古,呼喚著的:
等妳!等妳!
在雲起的時候,
回到最初的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