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敏儀,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韶關市。幼受父執輩的薰陶,自少便喜愛中國文學詩詞。廣結文化界前輩和友人,不斷努力硏習中國傳統文化,及熱衷於創作詩詞歌賦。深深拜謝張詩劍老師的教誨,經常以筆名「倩男」發表詩詞文章。
旅居香港後,廣結人脈及累積人生閱歷。目前服務於食環署的外展團隊,主要從事環保的指導工作,為郊野的保育盡一分綿力。
本人一向有志於服務社會,並參與多個團體的職務。現任「今音中外詩評選」副主任 ;策劃、亦為「香港文學促進協會」理事、香江資訊網副主編。

《遺失與尋回》
文/關敏儀
少年時投下一顆種子
隨着黑白雪花飄落
光影漸漸分明
種子萌芽的一刻
也灌漑了夢
從那時開始的追逐
到現在從未間斷
曾懷疑一切的阻障
郤同時堅信夢的存在
深信當年渺小的夢
總有機會在未來結出碩果
少年輕狂時候
眼中的『是與非』
是如此的清晰、簡單、直接
面對成長過程
交替出現的那些愛和恨
又是如此的敢於表達
敢於發聲
敢於挑戰
隨著日子的過去
年輕的固執和堅持被磨蝕了
社會、現實、人情和包袱
使人學會妥協
如此這般把自己倒退
退到一個安全和平穩的位置
平靜沒有什麼不好
問題是:
身邊經歷着的平靜
是退後而產生出來的
還是生活眞的平靜?
什麼時候發現
遺失了少年時投下的種子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底線
都需要有一份執着與堅持
也耍學習如何把分歧磨合
然後在產生的火花中審視自己
包容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
再從不同中尋找相同的信念
何時可尋回原本的自己
覓看心中的那團火
是爲了憤怒?
抑或是爲了生活而燃燒?

【今音评论】
由诗歌的礼让与坚守引出的效果
《遺失與尋回》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三段第六行的“退到”。这两个字包含审时度势、礼让在先和坚守底线。四段四十二行,从表面看诗歌是用长句来烘托气氛。
由于长句的连贯和恰当地使用古诗的平仄关系来把诗语调剂与安排好等,这些细节也往往被看作是诗歌人物表达的情感方式。
尤其从选择的方式种类来看,可以从关注第一段的每一行入手,入手看该段第一行叙述的节奏,第二行色彩的变化,第四行的诉求与愿望,一直到该段第七行的概括语“到現在從未間斷”。所谓诗歌的条理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但是,诗歌中的情况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比如从第一段的第八行开始,“曾懷疑一切的阻障”至该段的第十一行,“總有機會在未來結出碩果”等,所表现的是诗歌人物的立志与精神。如果把第一段列为次重段落的含义,是指它和第四段的十二行相比。
这就看出了诗歌把首尾两段作为诗歌的重点来对待,特别是第四段的分量最重。重在了对前面三段的比较与鉴别上,尤其把“妥协”这两个字(详见第一段第四行),安排在第一段的第七行和第八行“平静”与“问题”之前,说明了诗歌人物是有思想准备的。

这么一来,所看到的诗歌外形处于一种刚性的结构,其中所起催化的还是是柔性处理法在起作用,由此给诗歌与人生都造成了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用睿智来作具体转化的。
于是诗歌的转化特征明显。也有人把转化称作变通。诗歌的角度一换,新的思路又会随之产生,比如这首诗歌的机趣。机趣就在于有水的随形,通过随形而达到与其合适。比如合适一个阶段内的同步,而在诗歌中主要是以第四段的递进方式来达到的。
那么从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情况来看,已经分别被第一段和第四段所包圆。比如第二段圆第一段第一行的切入语“种子”,而第三段圆第四段的果“抑或是爲了生活而燃燒?”(详见第四段最后一行)。这样处理,使得诗歌的内部结构由段落的从属关系转变为平衡关系。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十三部,合集四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