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棵树引起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今 音
上海浦东诗社的罗林,曾经出版了一本诗集。而这一首诗是否被收录其中,尚不清楚。但清楚的是,埋藏在这首诗中的文化底蕴,可以被理解为文化传承的印记非常深刻。
深刻在四棵树,如,柳树、槐树、桑树和香樟树。诗歌中的“父亲”却把“香樟树栽到家里。”由于这首诗语的普通,也容易会看走眼,这个走眼是指对这四棵树的传统理念上的深刻,还是处于模糊态状。
像这样的模糊是指对传统文化的沉淀之后的深邃,还认识不足。比如这首诗歌已经具有了一个短篇小说的容量,只不过需要的是转换。但在这里,转换暂且放在一边,主要就谈这首诗的核,四棵树对人生态度所起的一些微妙变化,首先是心理上的变化是指意识能否到位。
这时候的诗歌段落以及每个段落里面的诗行,随着意识的到位,也会发生一些形变,这个变是诗歌人物的观念,在理解和消化传统文化底蕴方面的作为,比如诗歌中的“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例证。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依靠什么人传承下来的,它的对象是包括了它的平民和富人的分类之后的确认。
而在诗歌中所确认的是一个来自“苏北老家”的“父亲,”“把香樟树栽到家里。”于是,诗歌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作为“父亲”而言,为什么不把其它树栽到家里。当诗歌把以上的思考题折射出来的时候,诗歌的语言张力和思想内涵,也在体现。
像对诗歌中这样的无形,从精神层面上看,正因为“父亲”感受到了“香樟树”好处是在于吉祥。这是诗歌展现人性方面的要素,比如,普通人的求太平和保平安的理念,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这首诗的话,同时也会感受这首诗歌的丰富多彩。
像这样的丰富多彩,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和陡峭的语言从表面上去雕刻它,而是根据人物的心律,作自然流露。于是,诗歌用这种形式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诗歌的创作和作者的心气,如何保持一致。由人物心气所浇铸的诗歌外形结构的本身,就是一个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框架。
诗歌的框架,把它也作为一个语言结构的模式来对待和处理。于是,这样会把诗歌的深度挖掘出来。
最后谈一下这四棵树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它是指门前不栽柳,院中不种槐,桑与丧谐音指不吉,而只有香樟树,才具有辟邪功能。所以,父亲选择了香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