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永济桥上淋雨
文/罗林
我在永济桥上淋雨
一把花雨伞飞来
踏着沈庄街的黄石路
身姿咸塘港河的袅娜
为什么春雨朦朦
为什么夏雨朦朦
你是一身青衣吗
我在永济桥上淋雨
淋湿了桥堍上的阿弥陀佛
清晰了你的青丝
清晰了你的容颜
我在永济桥上淋雨
梁祝彩蝶而来
牵一卷书
牵一首爱情
耳际,攀一声喜鹊青松上
眉下一声锦鲤欢呼
画亮了你的睫毛
我在永济桥上淋雨
你在桥堍上座莲
四百多年的等侍
四百多年的日月精华
吐蕊,一身青瘦
2020.8.23
【今音评论】
“桥上”风光和井底之蛙的差别
罗林这首《我在永济桥上淋雨》诗歌,涉及到了诗歌人物,站在“桥上”的眼界所决定的自身的高度和格局,诗歌取材于“桥上”这个手法的立意在于和“桥”下、“桥”四周,形成所知所见反差是“一把花雨伞飞来”。
虽然诗歌没有描写“桥”下和“桥”四周围,像这样的省略,是人物的直接忽略和不计,于是人物的这些行为表现,其实所涵盖和体现的是自身的文化底蕴,属所知所见一类,同时还可以加上所遇和所识。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觉悟相似。
这是人物在“桥上”的时候,特别还是处于“淋雨”的情况下,这是诗歌结构出来的复杂环境,也于是,诗歌的不同凡响体现出来了,它就是异性相吸的最高境界的四段十九行一气呵成,诗歌只有五段二十三行。
而表示人物高境界和高格局的就占了五分之四,这其中就是人物底蕴中的所知、所见、所遇、所识在起作用。作用于自身的内在的血液循环处于一个良性之中;欣喜于自身的素养由观照物的出现而再次获得能量。
这个能量就是阅人、阅世的主动和不惑。假如能这样去认识的话,就会了解这首诗歌的价值,在运用内观中所出现的萌动有甘甜和有清新,这是这首诗歌的效果。一首诗歌写出来有无价值,并不能一味看点击量多少来进行判定。
判定其质量上乘与否,首先是作者。当作者创作诗歌中尽量在用浅显和白话手法,来表现深刻、复杂的语境和环境的时候,所需要的是能够有与这首诗相匹配境界的人去阅读或欣赏。
像这样的思想层面,也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界所决定的高度和格局去看,而这个人或许是作者,也或许是读者。
这时候,也可以从这首诗歌当中来引申一个事例,比如诗歌始终在围绕“桥上”这个点在展开结构,在布置诗歌环境,同时也在刻画和展示人物的心理行为等。
如果“桥上”和“桥”下、井上和井底,这两者有相仿的地方就在于上和下区别,像这样的举例,就是想说明井底之蛙的眼光的局限,就在于不知天高。
而“桥上”的那个“我”,有一个放眼量的客观事实存在,是在诗歌里面一直占据着五个自然段中的四个自然段,而且一直处在每一段的第一行亮相。
像这样的句式铺排,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和反复认知,这一些都和作者的底蕴有关,而底蕴对作者来说,其中就有一个眼光。
再看这首诗歌人物的眼光,在第一段里的敏锐在于对“飞来”物的眼目摄取,并且直接在第一段的第四行进行开挂,“身姿咸塘港河的袅娜”,人物对事物的反应之快和果断结论,毫无拖沓和蜿蜒,这也是诗歌题目的剧情需要。
尤其在“淋雨”的情况下,更要体现出一个身心健康的男人所具备的能量,首先是眼光锐利。这也是诗歌的气场构筑的一个起点。
第二段内观开始。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作者赋予了人物境界之高而由虚转实的、甲乙双方之间的内探,比如第二段第三行“你是一身青衣吗”,尤其是男性的自问和喃喃之语,都无不透露出对女性的青睐和好感。这又涉及到了一个对待爱情的认识和态度。
比如,怎样认识和抓住迎面而来或者是擦肩而过的爱情火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爱情与婚姻关系,存在着一个积极意义上的两说。
一说诗歌人物的爱与情和婚姻并没有关系,二说人物的专注是从体验的角度出发,去寻找一种更加合适于自身的健康途径,而这条途径在此时此刻就在“桥上”那“一把花雨伞”。
从诗歌的表面上看,是由“花雨伞”在统领全篇五段二十三行,这是诗歌的明线,容易被人忽略的是这首诗对待爱情的出处。实际上是人物的底蕴正在这五段当中得以逐步化开。
这些形式,在有的人眼里是不会出现“青衣”“阿弥陀佛”、“青丝”、“一卷书”、“一声喜鹊青松上”,尤其是那个“上”字,在断句处理上,选择了一个单音节来设置,就容易把诗歌盘活和贯通,这也可以从形成气韵的手法上去理解。
(完)
202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