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明女孩的故事也写了很多,给女儿取个名字吧,作者认为叫“小槐”好,不要问意思,名字而已,用来称呼的。
小愧渐渐习惯了城市和农村两种生活方式,这次一回到自己家里就去找一个月没见的奶奶撒娇,很少耍横了。
晚上睡觉的习惯还是没有被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城市化,依然和以前一样睡在奶奶的腋下。学会了用本来就低沉的语音在奶奶耳边轻轻的说俏俏话了,说她的所见所闻,说自己以后不再让奶奶烦心了,要自己洗衣服,还要学会煮饭等等,逗得奶奶美滋滋的。
明明打电话回来时,奶奶还会夸孙女几句,小槐也会叮嘱奶奶说:“告诉我爸爸,我懂事了,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但她自己从来不听电话。
老师和村里人都说小槐变了许多,唯一不变的是奶奶依然每天早上跟着孙女小槐屁股后面,送饭去学校,煮两只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连哄带骂逼她吃饭。
农村儿子从小要做事,但奶奶从没指望她做什么,只要她愿吃饭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她什么都不会做。
某天下午放学,小槐破天荒地提着蓝子饭也不吃就出去了。
奶奶追出门口问:“你去哪里?”
她说:“去找猪菜回来喂猪!”
奶奶不同意,一是不放心,二是还没吃饭,但小槐还是格格的笑着提着蓝子跑了。
奶奶无奈的自言自语:“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从此以后,每次出去找猪莱回来,蓝子里几乎是半空的,奶奶也没在意,就当她去玩吧。
过了几天隔壁二毛告诉小槐奶奶说:“小槐的猪菜都是给婷婷的。”
奶奶就去找婷婷的外婆讲理,还吵了一架。
傍晚,小槐提着篮子回来了,全身是泥水,人像个落湯鸡,蓝子里什么都没有,奶奶大声的问:“你这个没良心的,怎么全身是泥浆?”
“跌倒去田里了。”小槐胆怯的站在奶奶面前低着头细声回答。
奶奶本来就气没处消,边骂边按住小槐脱了身上的湿衣服,拖着她就往婷婷外婆家去评理。
奶奶边走边骂:“你为什么这么傻,人家给了什么迷魂汤给你吃了?你为什么这么不懂事?你为何这么象你爸小时候啊!”
奶奶边骂边哭:“干脆我们俩婆孙死了算了…”一边拖孙女一边用另一只手在她那幼小的脸上拧。
奶奶心都碎了,小槐哭得得声也嘶了,最后奶奶抱着孙女一起大哭,奶奶不停的用手摸着孙女青一块紫一块的小脸,心里在流着血,她在不停的骂,骂小槐的父母父母没良心,骂人间的奸诈。
从此以后,小槐再也不会给猪菜给其他女孩也很少去玩泥巴了,奶奶那天的伤心让她永远刻在心里,她从没见过奶奶这么伤心过。其实她很疼奶奶,奶奶才是自己唯一的依靠。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小槐已经八岁了,几年来,明明外面做点小生意什么的,
终于省吃俭用还清了人家的所有债务,这个时候爸爸很挂住乡下的父母和女儿。明明和妻子说:“女孩在老家给两个老人增添了好多麻烦,再说我们带着小槐在一起住在教育方面要好很多,平时还可以同二岁大的弟弟一起玩。”
妻子很赞同明明的建议,说:“虽然不是我亲生的,我一样会尽自己的能力去教育她的,只希望她能接受我就行了,你的子女也是我的子女,最担心的就是小槐她妈来搞三搞四(她的想法和担心偏偏成了现实)。”
前妻在小槐两兄妹面前的错误教育导致孩子们和后母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差点不可收拾的结局。
即然双方离了婚,又何苦叫儿女去做婚姻的牺牲品呢?
为了尊重文章里的角色,谁是谁非就不去谈论了!
诗曰
打生打死两夫妻,
别将恩怨续孩子。
日头出山前程广,
正确引导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