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敏儀,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韶關市。幼受父執輩的薰陶,自少便喜愛中國文學詩詞。廣結文化界前輩和友人,不斷努力硏習中國傳統文化,及熱衷於創作詩詞歌賦。深深拜謝張詩劍老師的教誨,經常以筆名「倩男」發表詩詞文章。
旅居香港後,廣結人脈及累積人生閱歷。目前服務於食環署的外展團隊,主要從事環保的指導工作,為郊野的保育盡一分綿力。
本人一向有志於服務社會,並參與多個團體的職務。現任「今音中外詩評選」副主任 ;策劃、亦為「香港文學促進協會」理事、香江資訊網副主編。

我的愛在這裡
作者/關敏儀
穿越繁華鬧市
進入小村的清幽
樹影婆娑的石子路
夏日清風撩動
翠綠樹枝沙沙作響
漫步在光暗交織的景象裡
遠處傳來陣陣拍岸的水聲
為閒靜的鄉村增添樂韻
笑面迎來多年的相遇相知
彼此問安言歡
暢談日常生活瑣事
濃濃的鄉土人情
被滋養了的人際網絡
全都在這裡默默孕育生長
啊!
我愛這裡的一切

【今音评论】
浅显 清淡 随生
《我的愛在這裡》这是一首由浅显、轻淡、随生组合起来的诗歌。重点在于随生。随生自然。它和改造自然是两个概念。诗歌两段中的随生,是从第一段第一行的“穿越”开始。像这样的穿越在诗歌人物的心里面,可能会铸就一生的辉煌,那是指在“穿越”过程中的有所收获。
比如收获“清幽”、收获“清风”、收获“樂韻”。这时候回观诗歌题目的再认识,有可能会加深影响,比如加深人生中某一个阶段的对感悟的认识,这是因为感悟也会随着现实生活的节奏发生变化,如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等的这一切,都实实在在的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和细节。
这时候在诗歌的两个段落中,诗歌人物的动作都不相同,如第一段主要以动词来发展诗行,而第二段则是以人物的特写镜头,来予以展现人物性格的细微变化,而它的变化尤其是突出了段落的特征。
第一段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对人物进行了局部描写,局部是指诗歌的镜头始终对准人物的脚步,如从“穿越”已经观察到了“漫步”,这属于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是诗歌的段落节奏发生了变化,这些都属于对诗歌的细节认识与操作。操作的手法非常干练,那就是清扫障碍。
假如说人物思想有负面情绪的话,是不能够结构出这么一首诗歌。结构最担心和忌讳的就是雷同,而有些人的诗歌雷同是以意象过醉而求得表面上的华丽,但问题在于曾相识。如果宁可曾相识,还不如踏实前行,比如这首诗歌,它以清淡之风,给人有一种遇见豁达之境的感觉,它的目标就是与人为善。
这四个字也可以作为这首诗歌的特征来认识和重视的话,这时候,欣赏诗歌的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比如变思路,不会再以传统与现代之区别来对诗歌进行确认,而是关注诗歌里面所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是否有用。
用于自身,以改善自身和追求最佳效应为目的。这个目的一旦脱离了诗歌中的细节去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行动上所出现的盲目,而这个盲目已经在诗歌的两段当中得到了控制,所谓控制行进的方式的具体实践就是诗歌第一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和诗歌第二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
这样理解的话,就会对诗歌的内涵理解,理解它的深度和质地时,又会展现出新的思维空间。比如就这首诗歌而言,它的新的思维空间就是诗歌第二段的倒数第三行,“全都在這默默孕育生長”。
针对这样的现象,首先认为的是由感悟得来的。而这种感悟的它有一个独特性就在于,只属于诗歌人物一个人而不是所有人,如果要说对所有人都有关系的话,那是指这首诗歌的效果了。
既然已经谈到诗歌的效果了,而且也已经看到效果了,这时候,对诗歌形式传统的偏见就已经被得到了纠正,也就是说,诗歌的形式始终是为诗歌的内容服务的。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十三部,合集四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