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关敏仪女士,笔名「倩男」,「今音中外诗评选」副主任。《今音中外文学评论选》策划。
生于中国广东省韶关市,自少热爱文学,广结文坛前辈和朋友,不断努力硏习中国传统文化及创作诗词歌赋。旅居香港,主要从事环保工作。「香港文学促进协会」理事。

惜光阴
文/ 关敏仪
它最可爱,也最可恨;
它是最长的,它是最短的;
它是最快的 ,又是最慢的;
它最能分割,亦是最广大;
它最不受重视,却是最值得珍惜;
它是人类最公正的裁判;
它对任何人都平等;
它使嘈杂的声音归于平静
它使伟大的事物生生不息
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
它就是时间。
青春少女时期,
我总是看不起三十岁的女人,
认为她们太老。
到了三十岁,
又看不起二十岁的女人,
认为她们没有大脑。
听到人家说年轻真好,青春无敌。
却从来不去省思当中的含义。
年轻时可以任意挥霍时光,
从来没有罪恶感。
反正有的是青春,
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街上总有男生向你多望几眼,
口哨声不断。
外貌的变化不能避免,
只有纯净的心,
可以依旧如初,
永远年轻。
热爱生活,用心地爱,
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运动,
不要让『老』这个字眼来叩我们的心门。
上天很公平,
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一次。
可惜很多人没好好珍惜年轻的岁月,
白白让它给溜走。
无论你是年轻,
或是上了年纪,
珍惜拥有的光阴,
一切都还不迟。

【今音评论】
诗歌也是给生存质量提供保障的手段
《惜光阴》这首诗有五段四十一行,面对林林总总的诗歌时,会欣赏、会学习、会包容、会受益等方法,则根据读者自己的要求来对此进行划分或借鉴,这就是从实际出发,比如欣赏与学习诗歌的段落与内容,就不大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的诗歌,因为先入为主的做法,容易把诗歌内在所表达的东西看偏,比如不是名人,不是大咖的作品,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比如认为无名之辈的作品肯定写不好等,这是个误区。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只要会分段,会选取意象,会处理旋律,基本上就会创作诗歌了,这是从最简单的创作方法上来讲的,也就是这三条,曾经造就了不少所谓的名家诞生,于是用这三条来衡量这首诗歌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都已经具备和做到了。

接着,就要对这首诗歌进行欣赏,欣赏有无名气作者的作品,同样也要首先采取包容、平等、谦虚的态度去予以配合,这样的话,容易收到首先使自己身心愉悦的效果,这是从文学作品的趣味和娱乐的角度,以及提高思想境界的角度去理解去做的。
首先这首诗歌在第一段,所采用的是以排比手法来进行结构的,这时候,就要设身处地去考虑诗歌的结构的道理,这个道理并不需要首先符合读者与评者的思路,这个原因是在于读者和评者,并都不具备作者结构的思路,其中包括它的起因、它的发展、它的成长过程等。

一首诗歌从构思到发表,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的长短,也是作者酝酿结构的时间长短,作为形式而首先存在于作者的脑海里,不是存在于读者与评者的心中,这样的区别不能忽视。
如果予以认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出现,但是,作为看法,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作者本身,而不是读者和评者,比如第一段里面的对时间的看法,同时也是认识问题的态度,在最后一行也有所表示,比如“它就是时间。”

诗歌的第二段也是一个以纵向标为基准的、一个诗歌线索发展的思路,比如以该段的第一行的“青春”切入,而以第三段来对第二段作为对其的补充与深化,也有人把这样的写法叫作拓展,其实都可以。
这时候,针对第二段和第三段,也可以从诗歌端面的形式上去认识其中结构的所以然,这个道理和原因,有可能和读者与评者会出现差异,但这个差异表现在经历、学历、家庭教养、经济基础不同上,因此会出现平和的认同,或者是激烈的争论,这实属正常,都可以作为文坛的花朵存在,并大放异彩。
像这样的观点,在衡量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它是沿着诗歌的脉络而不是随着自己的个性来发挥的,但个性发挥是在其后,而不是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阅读一首诗,假如并不是有意识去与其作对立的话,就要防止自己把负面的东西带到欣赏当中去作为真理来确认,尤其是稍有名气的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立,包括与作品和作者的对立,这些情绪达不到互相平等交流与学习的效果,到最后会把欣赏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对待,这种认识更不容易做到与作品或者有效沟通的话,还不如不要去涉及这方面的事情,包括阅读与欣赏。

接下去,就如何从默默无闻的作者诗歌里面去学会受益,这也是考验彼此对创作和欣赏态度是否合情合理的一个方法,比如对第四段的认识,如果按照套路出牌的话甚至会认为这些距离诗歌的语言还有点偏颇,但是从站在社会上某一个事物的角度、去对其作善意的理解时就会发现,创作者的初衷并不是要让诗歌语言的表面多么华丽和陌生。
它是以平实的语言来衬托现实中能够帮助去惑的那些部分的亮丽,比如容易被人漠视的尊重、容易被冲动情感所导致的不必要的伤害等,这一些也都可以在诗歌的这一段当中,去认识它温馨和慢悠悠,甚至还有细致的情感特征来予以展现。
这个时候,诗歌的这一段的针对性,主要对象是那些不自信的人,或者是不能正确利用规律来看待事物发展必然性的人,这些就是深刻。诗歌的深刻并不是诗歌表面语言编织的深刻,而是诗歌语言在内容中所隐藏的那一份淳朴。于是,诗歌的结构在这一段中也在无意中偏向了理性部分。

但清楚的是诗歌不能光依靠理性来进行结构,如果那样的话肯定是写不过论文。那么,欣赏诗歌的任务或称它为一件事还要进行下去,进行下去的方法究竟还以什么东西来作其支撑。
这一些,也都是在欣赏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接着,我们试着用贴近诗歌的做法来继续和这首诗歌作亲密接触,就会发现,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思路,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产生的问题,比如作所谓有力的批评,其实也是带点不负责任,因为不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有的方矢会耽误事情。

接下去欣赏诗歌的最后一段,一共七行,如何对它进行界定和界定什么,比如界定“惜”的潜意识是生命的质量,有该段的第二行和第三行为证,“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一次/可惜很多人没好好珍惜年轻的岁月。”
比如“惜”为生命提供各种机遇的时光,有该段的第四行为例,“白白让它溜走。”还有“惜”年龄优势的确认与丧失,也有该段的第五行至第八行予以表达。
比如表达“拥有”与“不迟”之间的辨析能力的催生与提高。像这样的形式与过程,都无不与生命有关,确切地讲,是和生存的状态质量和生命的延续过程的具体分解质量,甚至都有关系。这就是这首诗歌所要透露出的内涵。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八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